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韩愈简介及作品【80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7-11 14:18 编辑:admin 点击:
  • 韩愈简介及作品

    1、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年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简介及作品)。

    2、张占周:“同是天涯贬谪人,独自徘徊湘水边。”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4、(80)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卷四〇,第3册,第598—599页。

    5、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6、(66) 王慎中《遵岩先生文集》卷一五《曾南丰文粹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册,第747页。

    7、(12)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册,第5269页。

    8、  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神策军将士闻讯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说:“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

    9、《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旷奥”二字为案,亦奇。

    10、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11、在明代晚期和清代,部分批评者亦从“奇”的角度定位韩愈散文的主要特征和经典属性,堪称茅坤的余响或同调。但批评者解读韩文的基本视角依然在奇、正之间多次变换。

    12、《庄子祠堂记》:长公好读《庄子》而得其髓,故能设为奇瑰之论如此。

    13、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5、朱元璋虽未全盘否定韩愈,但两篇文章均展示了驳斥与讥讽的负面态度。他借助理学视角作为切入点,先批评韩愈在“博观明道理”和“格物致知”方面的欠缺,而主要的着眼点在于以此劝诫“今之儒者”著书立言时务必保有谦卑戒慎的心态,尤其要做到“钦天畏地谨人神”,不得妄自“过天地,小日月”。韩愈在包括上表在内的各体文章中展现的“文雄句壮”,必然为忌刻雄猜的帝王所不喜。朱元璋意在以此压制士人的主体意识及知识、道德层面的优越感,对他们可能发生的高傲或冒犯言行发出警示。由此可知,韩文所具有的“奇崛”“奇伟”风格及其包含的文化性格必定会被官方话语所回避或警惕。直至中晚明时期,万历六年(1578)成书的胡汝嘉《文章正宗钞》在评点欧阳修《上范司谏书》时,特意针对南宋谢枋得关于韩、欧文风差异的一段话提出异议。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表示“欧阳公文章为一代宗师,然藏锋敛锷,韬光沉馨,不如韩文公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学韩不成亦不庸腐,学欧不成必无精彩”,《文章正宗钞》引用这段话后评道:

    16、茅坤对《史记》的感知与评论中虽未直接出现“奇”的字样,但其着力褒扬与推崇的“起伏翱翔,倏忽变化”“虬龙杳幻之怪,騕褭超逸之姿”以及“天动神解,洞窍擢髓”均指向司马迁奇幻激越的构思灵感与不为窠臼所束缚的写作体式。这与朱右对《史记》“雄深多奇”(37)的评价类似,同时也和茅坤对韩愈“奇诡”或“奇崛”之文的推崇遵循的是相同的经典观念与评判思维。在《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中,茅坤再度引用他曾经抒发的观点,称“屈、宋以来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认为对多种知识、观念、灵感的包蕴与融会是《史记》留给后世的最重要遗产,《史记》的广博内容与灵越构思亦由此经刘向、班固贯穿至韩、柳、欧、苏等唐宋八家,成为一条值得继续阐扬的精神统系。另外,在为友人内弟姚翼编纂的《历朝文选》撰序时,茅坤也称赏了该书搜罗风格各异作品的编选原则:

    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18、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19、诗人韩愈的代表作:《韩昌黎集》、《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20、此外,在唐宋散文中单独突出欧阳修文章的地位,也体现了帝王的文化统治策略。杨士奇记载:“我仁宗皇帝在东宫,览公奏议,爱重不已,有生不同时之叹,尝举公所以事君者勉群臣,又曰:‘三代以下之文,惟欧阳文忠有雍容醇厚气象。’既尽取公文集,命儒臣校定刻之。”(69)欧阳修的著作及品格不仅为明仁宗所“爱重”,更成为帝王用以约束、诫勉臣下的工具和标杆。明世宗即位后,亦明确表达对欧阳修的尊崇,甚至要求大臣酌议将其从祀孔庙。《明世宗实录》记载:

    21、明初,“唐宋八大家”的表述虽尚未出现,但将八家散文聚合为一个经典体系的观念在实质上已经确立。自元入明的朱右在其《新编六先生文集》中已将唐宋八家整合为一体(“三苏”合为一家),他在该书序言中将“六家”文章的风格描述为:“或婉而章,或显而微,或闳而肆,或峻极而瑰奇。要约而严简,高旷深远,丰赡博洽,动静隐见,变化出没。炳炳焉,焕焕焉,千态万状,盖有不可殚论者矣。”(16)此段文字虽未直接形容韩愈文章的特点,但认为“闳而肆”“峻极而瑰奇”以及“变化出没”这些特征都属于“六家”散文的审美效果,即认可了“奇”在“六家”中的突出表现及其价值。与其同时代的贝琼则将“唐宋六家”文的各自特点做了直接的概括:“韩之奇,柳之峻,欧阳之粹,曾之严,王之洁,苏之博,各有其体,以成一家之言。”(17)贝琼明确将“奇”作为韩愈文章的核心要素及其在“唐宋六家”体系内的专属色调,又在《欧阳先生文衡序》中重提了“孟子没千余年而得韩子,韩子没二百余年而得公”(18)的论说。由此可知,明初推崇唐宋“六家”体系的朱右、贝琼主要从表达效果和文学个性的角度出发,将“奇”视为体认韩愈文章的代表性要素,但同时也认可韩愈文章所承载的内容符合儒家正统的文学精神。与其生活于同一时期的宋濂,则主要从“载道之文”(19)和“恨其不能皆纯揆之群圣人之文,不无所愧也”(20)出发,对韩文加以评判,体现了比较鲜明的理学视角。然而他们的观念并无根本不同,在《宋元学案》勾勒的学术脉络中,宋濂与朱右同属于“北山四先生学案”的浙东儒学谱系。朱右、贝琼未就韩愈的思想多加研讨,这或许是因为,经过宋元时期众多古文家、理学家的深入探析,知识精英对韩愈在儒学思想方面的局限性已有普遍且明确的认知,他们能够以相对直观且单一的心态考察韩愈文章的审美效果。

    22、(11) 柳开《应责》,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册,第367页。此外,孙复《信道堂记》称:“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全宋文》,第19册,第313页)。

    23、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24、(26) 茅坤著,张梦新、张大芝点校《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五《与凌太学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册,第284页。

    25、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26、韩愈的文章包含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阐释空间,后世对其历史意义和经典属性的判断也出现过诸多变化与争议。“唐宋八大家”得名于明人茅坤,这一经典体系的建构既是对前人批评观念的整合,也体现了茅坤本人的解读思路和文化主张。“奇”作为韩愈文章的重要特色,得到茅坤的特别重视,并在其批评观念和经典体系中产生重要影响。

    27、(①) 参见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张梦新《茅坤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版;黄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

    28、“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29、而要之,指次古今,出入《风》、《骚》,譬之韩、白提兵而战河山之间、当其壁垒部曲,旌旗钲鼓,左提右挈,中权后劲,起伏翱翔,倏忽变化,若一夫剑舞于曲旃之上,而无不如意者。(《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一《刻史记钞引》,第3册,第821页)

    30、第二段写学生进行辩解,以先生在“学”“言”“文”“行”四个方面的努力、成就与自身遭遇对照,先扬后抑,驳斥先生的结论;第三段写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针对学生之意申说发挥,表明随意而安的态度,对朝廷隐含讥刺。

    31、韩愈答道:“是的,我本在朝做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被放逐到这瘴毒疫疠之地。我自幼体弱多病,而今更是发白齿摇,怎受得了这里的气候与苦毒?所以一到此地,便上表请皇上东封泰山,希望早日召我回去,然而至今仍杳无音讯,唉!”

    32、《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33、(18) 《清江文集》卷一九《欧阳先生文衡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第410—411页。

    34、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35、(61) 参见陈广宏《“古文辞”沿革的文化形态考察——以嘉靖前唐宋文传统的建构及解构为中心》,《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

    36、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37、韩愈的散文涉及方面很广,有“扶树教道”宣传儒家思想的作品,如《原道》《原姓》《原毁》;有寓意深刻的杂说,如《龙说》《马说》;有刺社会之弊的议论和表状,如《讳辩》《论佛骨表》;有谈“求师之道”的,如《师说》;有感情激荡真挚动人的祭文墓志铭,如《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

    38、(74) 郭正域辑《韩文杜律》,文物出版社2020年版,第1156页。

    3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40、比如,相传的"八仙过海”之一的韩湘子,据说便是韩愈的侄孙。

    41、《永州万石亭记》:崔公既搜奇抉胜,而子厚之文亦如此。

    42、黄山谷说:“韩愈自从见过大颠以后,他的文章出情入理,而排佛之论亦不见了。”

    43、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44、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45、《祭束向原道文》:中多奇气。(《唐宋八大家文钞》王文卷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第21a页;卷第16a页;卷一第26a页;卷一第5a页;卷一第16a、19a页)

    46、茅坤对韩愈文之“奇”的理解,大多体现在“奇气”“奇崛”“奇诡”等词语中,亦时常与“澹宕”等语汇相连结。在对另外一些篇目的评点中,茅坤虽未直接点出“奇”字,但通过其他词语表达了类似的含义,例如评《与孟尚书书》为“翻覆变幻,昌黎书当以此为第一”评《送杨少尹序》为“出没变化不可捉摸”由此可知,茅坤所推重的韩文之“奇”,主要在于行文中展现的气质和思想,既包括对具体人事的见解,也包括对文章思路或体式的驾驭,而不只是修辞层面的行文技法之奇。在这样的主基调之下,茅坤解读韩愈阐扬儒学精神的代表文章时,亦侧重于提炼、剖析其突破与新变的质素,例如评论《原道》:“辟佛老是退之一生命脉,故此文是退之集中命根。其文源远流洪,最难鉴定;兼之其笔下变化诡谲,足以眩人,若一下打破分明,如时论中一冒一承,六腹一尾。”评论《原毁》:“此篇八大比,秦汉以来故无此调,昌黎公创之。”(33)可知茅坤虽认可《原道》为“退之集中命根”,但他关注与欣赏的重心是其“变化诡谲,足以眩人”的构思,并未着力褒扬其维护儒学正统的要素。同时,茅坤亦未回避对韩愈儒学认知的批判,例如评《读墨子》“混儒墨而无辨,此昌黎汩其文词而忘其本也”另外,茅坤对韩文中的一些“生割”之处也有所讥议,如评《曹成王碑》:“昌黎每自喜陈言之去,故《曹成王碑》当亦属公得意之文。而愚见则以务去陈言却行穿凿生割,亦昌黎病处。特其识正而语确,故学者不能訾。”(35)这段话一方面批评了“穿凿生割”,另一方面也对韩文的“陈言之去”和“识正而语确”加以融通。“奇”能够凸显韩愈文章的个性特质,而“正”则须把握其符合文学传统的要素。茅坤将“奇”标举为韩愈文章的典范属性,也需要将韩文之“奇”导入“正”的范畴。

    47、被贬到潮州做刺史的韩愈,当时因为潮州文化未开,知识分子少,几乎没有可以论谈的对象,而上表哀谢并祈求东封泰山的表疏也久未见回报,因此郁郁寡欢。闲暇无处排遣寂寞,便四处游山玩水,以遣孤寂不得志的心情。

    48、故其上下二千年间,佳兵者录,析道者录,游侠者录,诡辩者录,艳情者录,湎酒者录,愤咽者录,夷旷者录,忠而湛身者录,叛而飞檄者亦录,言之出于仁人庄士者录,其或杂之以狂谲而谑噱、而叱咤者亦录。……特其言之感乎情,畅乎心,合之乎机杼,而公所自为解颐处,辄为之搜而入之,又从而镌评之。(《茅坤集·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五《历朝文选序》,第493页)

    49、此外,“奇”也是茅坤本人所欣赏并推崇的一种文学和文化性格。在具体的语境中,茅坤对于“奇”的表现也有过不同评价,他批评过士子写作科举文“多务新奇”的浮躁心态,表示“世之士既竞以新奇相高,于经术遂疏而不讲,卤莽阔略,而怪且幻矣”,但他同时指出在“正”的原则下合理追求新奇,也可以促使士子对经术做出独到、深刻的理解,“惟其新奇,从经术中洞关窍、栉骨理,譬则孙吴之治兵,本之正,以出入变化,百战百胜,无不如意,未有不以诎天下之敌者”由此可知茅坤对“奇”的称赏主要在于灵感与见解的出新,而非对修辞技艺的无谓矜炫。茅坤在与他人的书信往还中,多次表达对“奇伟”或“奇崛”一类精神品格的称赏在《与李中麓太常书》中,茅坤赞佩前辈对“奇伟”和“激昂”的追求时,也联想到司马迁及韩愈的作品,称“马迁常感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自见,而昌黎亦谓柳柳州使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有不欲以彼易此者”,并化用韩愈《杂说》中的文字称“夫既不得显施,譬之千里之马而困槽枥之下,其志常在奋报也”由此将司马迁、韩愈所共同彰显的“奇伟”精神延伸至当下。在致友人贺道星的书信中,茅坤称赏其文采“魁梧奇崛处多,而典则轻逸处少”,因此在科场中只能得到“慧眼”的赏识,难免被“十之八九”的“俗眼”所“骇且厌”(42);对贺道星所撰《危言》亦做出“大较奇崛卓荦,晓畅今古,非惟缙绅学士所不敢言,抑亦所不能知者”(43)的评价;在为编纂《历代文选》的姚翼作《海屋君传》时,茅坤述其“少多奇气”,且由于熟读历代文章而形成“超旷不群”的“风概”(44);在为友人张之象所著《楚范》作序时,亦褒扬其“惟困厄而不得志,故得以恣情山泽之间,发其愤懑慷慨、跌宕瑰玮之奇,而为诗歌文章之盛者如此”(45);另外在《与刘潇湘廷尉书》和《题唐敬夫所刻举子业引》《题顺斋司理张公举业刻》三篇文章中,茅坤均以“奇崛”(46)称扬对方诗文的风骨气度,甚至包括科举之文。由此可知,“奇崛”的风格与品性在茅坤的文学批评话语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也在思想与人格层面承载了重要的文化意义。

    50、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51、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52、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53、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有"文章巨公"和"百代之宗"之名。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诗三百余篇。

    54、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5、《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馀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56、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57、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58、中晚唐士人对韩愈之“奇诡”文风的效仿,既体现了当时的文学经典观念,更包含了求新变的时尚意识。然而在明代中期更加尊崇古典传统的文学批评史背景下,茅坤重新将“奇”标举为韩愈散文的典范属性,则具有更鲜明的历史视角和正典思维,其实质在于从“正”的视角理解韩文之“奇”,在古典精神的传统中为自己的经典观念寻求支持。

    59、待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时至隆冬,韩愈走至路上,雪深数尺,所乘马匹难以前行。雪皑皑,路漫漫,前行不得,后退无路。正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踏雪而来。待韩愈看到时,竟是韩湘子。

    60、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61、文|冯巧英 ·特邀主播/配乐|张玉文 · 美编|曹晋丽

    62、  “赞赏”金额少于10元(含10元)不结算;超过10元,作者、主播、制作各得1/无赞赏则无赏金。赏金于文章发布后第八天晚上结算。第八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留作平台运转发展之用。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63、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

    64、下此魏晋至隋,流丽淫靡,浮急促数,殆欲无文。……韩退之起中唐,始大振之。退之俊杰善辨说,故其文开阳阖阴,奇绝变化,震动如雷霆,淡泊如韶濩,卓矣为一家言。其同时则有柳子厚、李元宾、李习之之流。子厚为人精致警敏,习之志大识远,元宾激烈善持论,故其文皆类之。(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二《张彦辉文集序》,《四部丛刊初编》,第253册,第29b—30a页)

    65、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66、前两句,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之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后两句,作者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

    67、明初大儒方孝孺师从于宋濂,与朱右学缘接近,被黄宗羲赞誉为“有明之学祖也”对于韩愈文章,方孝孺也赞赏其“奇绝”之个性,近似于朱右、贝琼的感知:

    68、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追赠礼部尚书。

    69、  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70、(⑦) 《柳宗元集》卷二一《读韩愈所作毛颖传后题》,第2册,第570页。

    71、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2、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73、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嚘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74、《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奇而错落。(《唐宋八大家文钞》欧文卷二〇,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第24a页;卷二第5a页)

    75、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76、茅坤认为欧曾散文醇正舒缓的气质好比江南明丽柔和的美景,虽值得赞美,但若将视野局限于这一种风格,则会忽视对司马迁、韩愈之文如同“秦中”“剑阁”般“雄厚”壮美之感的欣赏和追求,他认为唐顺之的文章就存在这一弊病。茅坤在此信中亦提出“至于伏险出奇,各自有用,何必其尽同哉”,反复申述文章写作与赏读均不应局限于一种风格,“伏险出奇”之文的价值同样应得到认可。由此可知,茅坤标举韩愈文章之“奇崛”,其可能包含的重要意图在于还原唐宋散文本来具有的多元面貌,以此改变士人对唐宋散文业已形成的偏颇认知。

    77、(35) 《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卷一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第14a页。

    78、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79、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