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黑格尔逻辑学【66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4-02-03 11:15 编辑:admin 点击:
  • 黑格尔逻辑学

    1、而同样的过程也是,思维只有不断进行否定,在这种否定中,不断地把“是”进行虚无化,而在这种虚无化中,而这个虚无化的过程,作为这个一个过程的轨迹,显示的就是“本质”所是,或者说,这样的一种轨迹,是作为那个“是”的一种“映射”,而这种映射,就是那个“是”的本质。

    2、Text-readingandDiscussion

    3、——那么在“是”那里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黑格尔逻辑学)。

    4、自为存在之所以代表着理念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排斥”(Repulsion)和“吸引”(Attraktion)其实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向。某东西为了成为孤立的单一体,必须排斥他者,但这恰恰意味着它需要他者,并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吸引他者,与之相关联,以之为自己的一个环节。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愈是排斥某东西,殊不知与这个东西的关系愈是密切。近代的个人主义就是立足于片面的自为存在,即只看到“排斥”环节,“这个最大、最顽固的谬误反而以为自己是最大的真理,——因此在一些更具体的形式下显现为抽象自由或纯粹自我,随后显现为恶。” 29针对这一点,黑格尔指出:“排斥仅仅是理念性的应当,而理念性是通过吸引而实现的。……前者(排斥)是单一体的实在性,后者(吸引)是单一体的已设定的理念性。”30

    5、其次,从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出发,去研究概念的依赖、矛盾、转化的关系,这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共同的内容。如列宁以《资本论》中商品这一概念为例。商品交换的行为其实已经暗含着资本主义所产生的矛盾。简单的概念却包含着对世界的客观联系的深刻认识。

    6、而是那个已经进入了“不“中的那个“是”。因为这个时候,这个“是”,是一个对自己进行否定的一个“是”。而这个走入“不”的“是”,恰恰是抽象的思维本身。在这个走入的过程中,思维的抽象,把所有的内容都予以抽掉,只剩下这个孤零零的“是”,而这样的“是”呈现在思维的时候,正是思维对自己的终结。

    7、刘武汉人,哲学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教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著有《无限性的变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内容与结构》(博士论文)、《从教化到启蒙:论〈精神现象学〉精神章中“第二自我”的形成》(博士后出站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数篇。

    8、第由于质料与形式、对象与思维的差异性不应当停留在那种云里雾里的无规定状态中,而是应当以一种更明确的方式体现出来,所以双方各自割据一个层面。在这种情况下,当思维接受质料并对其进行塑造的时候,并没有超出自身,它对于质料的接受,还有根据质料而作出的调整,始终是它自己的一个变形,而它并没有通过这个方式成为它的一个他者;无疑,自觉的规定活动仅仅是思维单方面做的事情;因此思维在与对象的关联中,并未超出自身而达于对象,对象作为自在之物,永远都是思维的一个彼岸世界。

    9、黑格尔在本卷开篇的“概念通论”指出:“存在和本质是概念的转变的环节,而概念是它们的根基和真理,是它们沉没并并包含在其中的同一性……由此看来,那个以存在和本质为考察对象的客观逻辑真正构成了概念的谱系学展示(genetischeExposition)。”39在概念这里,“实体”作为自在且自为的存在达到完成,成为“已设定的”自在且自为的存在,随之过渡到“主体”,过渡到“自由”,因为那个自在且自为地存在着的同一性(它构成了实体的必然性)已经被扬弃为一种“已设定的”与自身相关联的同一性。

    10、参阅黑格尔《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1808-1816)》,张东辉、户晓辉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36-1198-259页。

    11、(2)可以对一桩公案进行明晰:世人都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正反合”。而这个说法的本原,我们就可以从这里找到这个说法的依据。确实,在《逻辑学》的开始,黑格尔讨论的就是“是”、“不”和“变”。黑格尔确实主张“是和不的统一”。而这种统确实存在一个“变”。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说,这个说法,只是表面的。在“是”和“不”只是思维的一种强行划分。而这种划分的基础,就是二者的同一性。这种统一性,作为这种变,确实事物的自身,或者说,这样的一种统一恰恰是一种“全体”,而这种全体,作为“完全的东西”,也就是“绝对”的。而这个时候,我们得出的不是这个“绝对”本身,而是这个“绝对”自身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合”,虽然是具有一种统一的形式——运动。但这个形式,仅仅只是一种“反思”——映射意义上的。这种本质,是通过这种运动的轨迹,在这种轨迹的“映象”意义上的一种记忆或者刻痕。而这样的一种全体,恰恰只是一种“本质”,一种本质意义的“映射”,一种本质建立的“建立起来之有”的东西。

    12、所以说,“是”作为一个孤零零的“是”,仅仅只是一个空洞的思维活动。仅仅是对自身的一种确认,一种肯定。

    13、这样的事物美则美矣,却各自为“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而排斥和吸引的局面发展到极致,便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压倒事物本身,成为最重要的考虑,这种状态便达到“量”这个二级层面了。

    14、其次,作为一种形式的统那就是“变”。而这个变是一个过程。

    15、alsunterschiedenvoneinemAnderengesetztwürde,würdeesnichtinseiner

    16、没有一门科学比逻辑科学更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需要,即在不作出任何先行的反思的情况下,以事情本身为开端。在每一门别的科学那里,其处理的对象和其遵循的科学方法,是相互有别的;也就是说,其内容并不构成一个绝对的开端,而是依赖于另外一些概念,并且在自身周围与别的质料联系在一起。就此而言,这些科学有权利仅仅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谈论自己的基础及其联系和方法,轻松地运用一些被假定为众所周知的、得到承认的定义形式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并且使用通常的推论方式来建立它们的普遍概念和基本规定。

    17、Richard Kroner, VonKantbisHegel.Auflage,zweiBändeineinemBand.Tübingen19S.

    18、Prof.KlausVieweg,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古典哲学专家,代表作有Hegel:derPhilosophderFreiheit,20DasDenkenderFreiheit,20SkepsisundFreiheit:HegelüberdenSkeptizismuszwischenPhilosophieundLiteratur,200

    19、这样一来,这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认识活动是以机械的方式,或至多是以化学的方式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就在这个等级秩序里面相互对立:据说客体是一个现成的、本身就完满的东西,能够完全无须思维就具有现实性,反之思维是某种有缺陷的东西,只能通过质料而完善自身,也就是说,只能作为一个模糊而无规定的形式去适应它的质料。所谓的真理就是思维与对象的契合,而为了制造出这种契合(因为这不是一个自在且自为的现成已有的东西),思维应当适应并且迁就对象。

    20、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主要是研究他的辩证法,而研究他的辩证法,主要是研究他的辩证法的精华。

    21、姜丕之编著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解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作者按照《摘要》和黑格尔《逻辑学》的篇章顺序,把列宁的摘记和评语分为若干小标题加以介绍和解说,最后特编写一份黑格尔《逻辑学》梗概作为该书的附录。

    22、遗憾的是,黑格尔虽然自命为黄昏起飞的猫头鹰,但他实际上并非处于现代精神发展的终点。毋宁说,以彻底撕裂和支离破碎为核心特征的现代精神还远远没有结束自己的发展,因此不愿意也不能够真正接受黑格尔哲学。知性思维再度统治了一切。在这个意义上,以“集大成”的面貌显现出来的黑格尔哲学反而是一种过于超前的未来哲学;相应地,在当代人看来,黑格尔更像是一位先知,而他揭示出的“大全一体”局面仿佛只能寄希望于不可见的未来。

    23、Sein,reinesSein,-ohnealleweitereBestimmung.Inseinerunbestimmten

    24、前言致谢文献缩略语对黑格尔《逻辑学科学》的说明导论第一部分《逻辑学科学》的计划第一章思想的诸范畴黑格尔《逻辑学》的意图黑格尔同康德的关系康德对范畴的说明费希特的贡献彻底的自我批判第二章无前提的思维以纯存在开端黑格尔拥有方法吗?黑格尔对外在的批判的拒绝辩证法与内在的发展第三章无前提思维的前提正统黑格尔观无前提思想中的被动和主动黑格尔式逻辑学的历史条件宗教的角色第四章语言、反思,以及《逻辑学》的开端对黑格尔的语言学挑战黑格尔的语言观《逻辑学》的开端:亨利希的洞见语言和抽象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思辨的命题哲学与日常语言第五章内在的思想与准先验的思想通往存在的准先验进路为什么通往存在的内在进路更为可取?第六章逻辑学与本体论作为本体论的黑格尔《逻辑学》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相似和差异黑格尔的“先验演绎”黑格尔、康德和“自在之物”皮平眼中的黑格尔第七章现象学与逻辑学现象学的角色现象学的方法从感性的确信到绝对知识宗教与思辨的哲学放弃《精神现象学》为谁而写?从《精神现象学》到《逻辑学》第八章准备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第二部分文本文本说明第九章开端逻辑:文本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第十章存在:文本存在的一般分类第一篇:规定性(质)存在A.存在B.虚无C.变易a.存在和虚无的统一b.变易的环节:生成和消亡c.变易的扬弃第十一章定在:文本定在A.定在本身a.定在一般b.质c.某物第十二章某物与他物、有限性:文本B.有限性a.某物和一个他物b.规定、性状和界限c.有限性第十三章无限性:文本C.无限性a.一般的无限物b.有限物和无限物的交替规定c.肯定的无限性过渡第三部分评述与讨论第十四章存在、虚无与变易从存在到变易误解黑格尔与虚无一种直接的、无规定的,但却不可消除的差异从存在向虚无的过渡存在和虚无为何“运动”?存在和虚无的辩证法再检验黑格尔对纯粹性观念的内在批判第十五章从变易到定在变易定在之出现谢林对黑格尔的解释第十六章定在存在和虚无的单纯的一致定在的进一步澄清Aufhebung(扬弃)质、否定和实在实在的否定和否定的实在第十七章某物与他物从定在到某物否定之否定温菲尔德对某物的描述他者的起源某物与他物改变:黑格尔相反于康德和亚里士多德改变和自身关联第十八章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为什么某物通过改变而成为有规定的?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之间的差异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之间的关联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的同一性黑格尔对康德“自在之物”概念的逻辑批判黑格尔和尼采论“自在之物”黑格尔的方法:一个提醒第十九章规定、性状和界限规定和规定性规定和性状规定和性状的同一性界限规定性的不同程度界限模棱两可的本性从受限定的存在到有限的存在第二十章有限性:限制与应当是受限定的和是有限的有限性与自我否定有限性的矛盾特征有限性与知性限制与应当应当本身之限制第二十一章通过有限性到无限性直至无穷的有限性通过有限性到无限的、自身关联着的存在黑格尔和笛卡儿无限物中的一个矛盾坏的无限性到无限的进展第二十二章真的无限性开场白有限物和无限物的“统一”进一步考察到无限的进展真的无限性无限性与观念性黑格尔和列维纳斯结论作为本体论的黑格尔《逻辑学》作为批判哲学的黑格尔《逻辑学》参考书目索引译后记  

    2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26、在这个层面上,质与质之间深度关联的建立推动尺度向无尺度状态进展,后者并未无原则妥协,只不过表达出“尺度的比例关系不足以呈现事物自身的深层次根据”这个意思。

    27、附注:黑格尔所谓的“逻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学,既不是传统的演绎逻辑,也不是近代的归纳逻辑,更不是逻辑斯谛或数理逻辑。罗素明确指出——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实际上是形而上学

    28、对于知性形式的批判得出了上述结论,即这些形式不能应用到自在之物上面。——这句话只有一个意思,即这些形式本身是某种不真实的东西。问题在于,既然人们认为,这些形式对于主观理性和经验是有效的,那么,那个批判就不会对它们带来任何改变,而是只能让它们在同样的形态下,既对客体有效,也对主体有效。但是,如果它们不足以应付自在之物,那个统辖它们的知性就必然会对它们更不满意,随之更不会偏爱它们。它们既然不可能是自在之物的规定,就更不可能是知性的规定,因为人们至少应当承认,知性有资格成为一个自在之物。诸如“有限者”和“无限者”之类规定,无论是应用到时间和空间上面,还是应用到世界上面,或是作为精神内部的规定,都处于同样的冲突之中,——好比当黑色和白色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抹在一面墙上,还是抹在别的平面上,都会造成灰色。假若“无限者”和“有限者”之类规定应用到世界上面之后,会造成我们的世界观念的瓦解,那么精神本身就更是一个自行瓦解的东西,因为它在自身之内包含着二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诚然,这些规定或许能够应用到质料或对象上面,或置身于其中,然而质料或对象的状况不可能造成一个区别;因为对象只有通过并且按照这些规定,才在自己身上具有了矛盾。

    29、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30、Room2114,DepartmentofPhilosophy,

    31、是,纯粹的是,—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作为一个无规定的直接性,它仅仅等同于它自身(而非不同于一个他物),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具有任何差异性。假若是内部能够区分出一个规定或内容,或通过这个方式使是与一个他物区分开,是就会不再保持自己的纯粹性。它是纯粹的无规定性和空。—如果这里可以谈到直观,那么在是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直观;换言之,是就是这个纯粹的、空洞的直观活动本身。在是那里,同样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思考,或者说它同样只是这个空洞的思维活动。是,这个无规定的直接的东西,实际就是不,既不比不更多,也不比不更少。

    32、在这个“不”进入“是”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开始工作的时候,而这个思维本身,就把这个孤零零的“不”,作为一个“直接性”,来思维它。而这样的一种“进入”,恰恰是思维的“否定性”。也就是说,这个“不”,不但能否定别人,就是自己也不放过,它把自己否定到自己的对方“是”,或者说,把自己“变”为“是”,但是这个“是”,是一种“非是”之“是”。

    33、因为这样的一种分析,我们基本也达到了这样的一种目的,就是在这种抽象分析中,已经明确了二者的同一性,是同一于思维的抽象,而这种抽象,一方面是具有肯定性,而另一方面具有否定性。而这个肯定性和否定性,作为一种完全的区别,完全只是一种“形式”的区别,也就说这个“是”和“不”两个单词的不同所造成的。而这样的一种完全的区别,是一种思维的强行的规定。而正是这样的一种规定,就造成了一种完全的区别。

    34、阿那克萨戈拉被誉为第一个说出这个思想的人:“努斯或思想必须被规定为世界的本原,而世界的本质必须被规定为思想。”通过这个方式,他为一个理智宇宙观奠定了基石,而这个理智宇宙观的纯粹形态必定是逻辑。这种逻辑既不关心一种以某个或许独自位于思维之外、位于思维的根基处的东西为对象的思维,也不关心那些给真理提供单纯标志的形式;毋宁说,思维的必然形式和固有规定就是内容和最高真理本身。

    35、——或者通过这个方式使“是”与一个他物区分开

    36、最近一直在读《逻辑学》本质篇,对于那个“否定”,“绝对的否定性”,一个没有来由的否定的来历,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彻底的答案。因为,按照黑格尔自己的逻辑,所有的概念都是应该予以澄清的。而这个“否定”和“反思”(我一般作为映射)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也一直是没有完全想明白的。

    37、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38、Room2114,DepartmentofPhilosophy,

    39、G.W.F.Hegel, 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I,FrankfurtamMain19 S.2

    40、理解黑格尔“概念”的第二个关键,是不要把它当作某个静止不动的事物,而是要始终意识到它是一个“行动”、“活动”、“运动”等等。在探究本原的问题上,谢林和黑格尔都极大地受惠于费希特的“本原行动”(Tathandlung)概念,因为费希特革命性地不但把作为本原的“存在”理解为一种“行动”或“活动”,而且揭示出同一个行动同时具有两个面向:一个是超越自身,走向无限,另一个是设定界限,返回自身。就此而言,费希特是德国唯心论的实际奠基人,更是谢林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直接源头(虽然辩证法在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以及近代的康德)。当然,费希特的“本原行动”仍然囿于主观的“自我”层面,客观世界对他来说完全浓缩在“非我”这一完全空洞的概念之内,而谢林和黑格尔则是真正做到了一以贯之或大全一体,让这个本原行动贯穿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具体到精神世界,在政治尤其是经济的领域,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更是将概念的自身运动方法运用到了极致

    41、参阅先刚《柏拉图的本原学说》,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97页。

    4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解说

    43、Unmittelbarkeitistesnursichselbstgleichundauchnichtungleichgegen

    44、也就是说,我们说这个纯粹的“不”的时候,已经是在直观或者思维了,而这样的一种“直观和思维”本身,已经是“是”的那种状态了。

    45、December9,2019(Monday)

    46、而这样一来,那个“是”,一是不能保持这样的一种纯粹性,而具有了它自己的“规定性”,而更重要的是,它也会使那个“的”具有自己的规定性。所以,“是”之所以是一种纯粹的“无规定性”,只是因为它只是“一个是”。也就是说,如果它多一个字,它就不是它的那种纯粹的无规定性了。

    47、——就此而言,对于“不”的直观或思考便有了“意义”。

    48、但到了近代这个寻求确定性的科学时代,问题的关键不再是事物本身是否为真,而在于事物能否以人类可理解的方式显现为真,因而未经科学吸纳与改写的存在不但不是宇宙秩序的体现与保障,还是蒙昧、独断与物神。

    49、经过科学吸纳与改写的存在则由浅入深地相继呈现为《逻辑学》意义上的“存在”“本质”与“概念”,这三者分别由《逻辑学》的“三论”加以探讨。

    50、作者在导论、有论、本质论、概念论开始时,都先作一总的简介,然后在每章结束时,各作一综述。在具体写作上,采取逐段解释的写法,并把每段的中心作为小标题标出。本书可供黑格尔哲学爱好者和初涉黑格尔哲学者阅读参考。

    51、(全书分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52、既然王路教授也认为那个“有”可以作为“是”,那个“无”作为“不”。那我索性就把黑格尔的译文给重新修改一下,看能不能弄清楚,说明白。

    53、——它就是纯粹的“无规定性”和一个“空”。

    54、Anderes,hatkeineVerschiedenheitinnerhalbseinernochnachaußen.Durch

    55、“某东西”是一个存在者,这首先归功于它的作为“实在性”的质,但与此同时,这个质又是作为“否定”,因此“某东西”始终包含着“无”这一要素。“实在性”和“否定”具有同等的本原性,所以,如果把“某东西”看作是一个否定,那么它的实在性就是对于这个否定的否定,因此黑格尔说:“‘某东西’是第一个否定之否定。” 24这里的重点不是从“否定之否定”得出肯定,而是坚持那个永远在场的否定。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否定表现为“他者”(Anderes)、“界限”(Grenze)、“限制”(Schranke)等一系列与“某东西”相对立的东西,但因为它们其实都是发源于“某东西”自身,因此这是一种“内在的”自身否定。“某东西”不断地突破“界限”或“限制”,借此达到“自身内中介”(Vermittlunginsich)。在这个过程中,从否定的一面来看,“某东西”始终是“有限者”,而与之相对立的“他者”则是“无限者”。

    56、我们说:“小明是个小学生,玫瑰花是红色的,天空是蓝色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其他都抽象掉,就留下一个孤零零的“是”,那就会变为“……是……。”

    57、esistnurdiesreine,leereAnschauenselbst.Esistebensowenigetwasinihm

    58、今天翻看清华大学王路教授的《“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他在该文中,把“有”(Sein)翻译为“是”,把“无”(Nichts),翻译为“不”。

    59、⑤这样,一来,我们还能怎么看呢?既然不能说,那就看吧。

    60、曾经有一段时间,逻辑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生理学提供的材料而扩大了自己的范围,但后来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都是瞎扯。自在且自为地看来,这些由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提供的观察、规律和规则,无论是在逻辑里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其绝大部分都必然显现为_种极为枯燥和平庸的东西。到最后,诸如“人们应当仔细思考和检验在书里读到的或听别人说过的东西”,或“如果一个人视力不佳,就应当借助于眼镜”之类规则,居然写在所谓的“应用逻辑学”的教科书里面,而且一本正经地按照章节来讨论,仿佛可以据此达到什么真理似的——,诸如这样一些规则,每一个人都必定会觉得是多余的,或许只有那位著作家或教师是一个例外,因为他绞尽脑汁,企图通过某些东西来扩充逻辑原本就过于简略和僵死的内容。

    6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xpWpFulyFEUSC_b6P9spA提取码:httc书名:逻辑学(上卷)

    62、November25,2019(Monday)

    63、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概念的自身运动,即理性的自身运动,它的核心是关于矛盾的学说,即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认为,矛盾的思维乃是概念的本质要素。

    64、黑格尔(1770—1831),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65、而且还指出黑格尔瓣证法中有价值和正确的方面,指出唯物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途径。该书是列宁阐述唯物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一系列重要原理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