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78句文案集锦】
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1、首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做先锋,是因为马谡是襄阳人,荆州派,嫡系。
2、陈寿评议刘备,着重讲他的“知人”,义结关、张兄弟马、赵、敬黄忠,用庞统,凡所结交,无不愿为他效命,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魅力啊。刘备的这一有点,曹操、孙权都有,但又无法与刘备比较,特别是临终托孤的那番话,虽然免不了又试探的成分在里面,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真没有那个君主这么来托孤的啊。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下面的一段十分有趣。在刘备一行人到了之后刘备叩门,出来一童子,刘备见状连忙自报身份,花里胡哨的说了一大堆官职,本以为能唬住这个小孩,没成想童子直接来了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把刘备呛了回去,见状他也不在轻浮,放下身段拜见孔明,却不想孔明不在,只得怏怏而回。简简单单一个照面,作者将君王这类人把握得死死的,善如刘备,可上来还是要赘述其身份,这是乱世的交往手段,任何同这个时代有关的有身份的人都不能免俗。但作者在叙述求贤时还不忘记人物的本质,并加以体现,这才是高水平。
5、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6、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千古贤相,是忠臣的典范。
7、诸葛亮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他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施巧计实现了孙刘抗曹,巧借东风,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
8、、诸葛亮是一个忠臣良相,诸葛亮的后半生都在身体力行的在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清正廉洁,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吾等后辈的楷模!
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0、他七擒孟获,表现出大将风度。他用空城计退敌。在年老体弱的时候还领兵伐魏。由于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最后与世长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11、《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12、八阵图今已失传,虽后人对其有多种推测,但其真实面貌已不可考。在《三国演义》问世后,八阵图愈加被盖上了神秘的面纱。
13、直接看“三顾茅庐”。第一顾的时间是与司马徽交谈的次日,这也看出来了刘备心中的急切。让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诗词,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但凡是与卧龙先生相关的都是要有诗歌相伴的。我不仅感叹作者用心之苦,为了能将卧龙冈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环境打造的悠然自得,已配孔明,他也是煞费苦心。但经他这样一写,环境生动不生动、真实不真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地的悠然自得令人神往,像是梦乡一样这样流连忘返的环境,就算请不到卧龙先生来一趟也值了。所以这里好的环境不光是为了凸显卧龙的不凡,也加重了读者的期待,也避免空手而归的失望。
14、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15、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16、 (作者:赵元铭)
17、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3)
18、说完这三位,我们最后来说一说本题所问的诸葛亮。
19、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20、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21、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22、新拍的《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把司马懿拍成一个非常有追求的人。他屡受挫折却不放弃。这是干嘛呢?贪啊!贪什么?就是想做事,想领兵,想跟诸葛亮斗一斗。
23、诸葛亮善治国,明于治而为相,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24、他的爱子病了,他不能够专心工作,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为什么他这样就不被允许呢?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他兵败,不只是他完了,他手下几十万兵就全得被人杀了。成为领导者的首要要求是“胸有大志”。你不能光想自己的事,这就是做领导的人必须承担的。
25、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26、首先,诸葛亮的处事风格绝非抓大放小,而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街亭战役的计划如果得以实施,则必须经过诸葛亮的同意。
27、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28、第一顾到此算是失败了,毕竟是三顾茅庐的开头,所以节奏比较慢,越是这样读者的好奇心越是强烈,到最后失败了,先前的兴高采烈的期待在此如潮水般退了个干净,一个大起落,先前绷紧的神经断了弦,空听余音许久,不能回神。而这一缓过劲来对孔明不禁望眼欲穿,只得兴致盎然的读下去。
29、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30、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31、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32、诸葛亮长大以后出茅庐辅佐刘备,火烧新野,鏖战赤壁,三气周瑜,智取西川,后又辅佐刘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真是居功至伟!特别是刘备死后,刘禅昏庸暗弱,蜀国的一切重担几乎都落到诸葛亮一人肩上。
33、的的确确,诸葛亮的智慧并非常人所比得上的。诸葛亮从小就喜欢读书,并且很好学。他定居隆中后,边耕种,边求学,学问有了很大的进步。诸葛亮虽然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他在政治上很有一番抱负。
34、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35、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36、二是汲取的重点是“大略”。同样一本书和一次谈话,学习时特别注意吸收其中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可以说是“无略则略,有略必观,有大略必大观”。
3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面的经典人物,充满智慧,近乎神人,但也有不近人情的性格弱点。小说这样刻画出,不但凸显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也刻画出了一个,有人性的弱点的普通人。
3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9、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40、在诸葛亮的治下,官员廉明,上下一心。蜀汉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诸葛亮也在汉中等地大量屯田垦荒,增加粮食收入,一方面为了老百姓休养生息,更多的是为自己北伐做准备。在三国里,蜀汉的实力是最弱的,可以用夹缝中求发展,求生存形容。诸葛亮以攻代守,寻求蜀汉的另外一条出路,只可惜,蜀汉的实力实在无法与曹魏相比,诸葛亮有时也难为无米之炊,虽说六出祁山,可最后也秋风星落五丈原,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程。
41、诸葛亮当政时期,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蜀汉政权和蜀汉军权于一身,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刘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摆设了,只是一个象征,而实权都在诸葛亮手里。
42、、诸葛亮是有治国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孔明,蜀国就是一座即将倒塌的大厦,刘备,关羽就只会挥霍蜀国,可以说蜀国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后来蜀国在孔明的治理下,没过多久就恢复了过来,国力甚至达到可以出兵北伐,六出祁山的地步了,可见诸葛孔明的治国才能是非常高的。
43、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除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的判断力之外,培养人才,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44、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45、诸葛亮对企业的好处不仅仅是忠诚这么简单。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找到方向,找到风口,就是成功的一半。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屡试不顺,在茅草屋里见到诸葛亮,随即有了“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46、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47、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48、对蜀汉忠心耿耿、呕心沥血建功勋。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明知其子刘禅胸无大志,生性孱弱,让诸葛亮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自己上位,但诸葛亮没有二心,尽全力辅助刘禅理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殒命在与曹魏交战的五丈原战场上,忠贞的品质传颂千古。
49、还有人归因于马谡没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更是不合常规。
50、(1)张艾加,三国人物分析——诸葛亮(J).新教师,2016(25):45-
51、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52、从刘禅的这份诏书里,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认可了诸葛亮的功绩,刘禅的态度,还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敬仰诸葛亮的品德,赞叹诸葛亮的才能,对诸葛亮的去世,非常悲伤。
53、如果诸葛亮不擅军事,那曹魏诸将可谓豚鼠。 而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54、晚安故事会结合孩子大脑发展规律,将脑科学应用到故事中,提升孩子脑智发育的水平,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55、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5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也是我最喜欢的人之一。英雄,有勇有谋,聪明,善良,勇敢,忠贞不淡泊明志……
57、另外,他对于与曹操,孙权的关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当精妙的解析。最后还做出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取荆州,作为蜀国的国土,并将荆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关系都进行了严密的分析。
58、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59、“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60、《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61、(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62、同时,在先锋的选择上,诸葛亮不顾其他将领的意见“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是选择了嫡系马谡,“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63、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扩展资料:人物生平:
64、关中粮仓加上四川天府之国,蜀汉一下子便拥有了正面抗衡曹魏的实力,一千多年后,林彪采取了类似的办法攻占锦州,拿下东北三省。
65、人格魅力:做人怎么样嘛,我们还得看看别人对他的看法,刘备对他,那自然不用说,待之如师,言听计从,司马懿之孙对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刘禅为诸葛亮单独开庙,孙权对他思而不得,就连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我们更快要将诸葛亮封神了呢?
66、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北伐南征,渭滨泸水。周旋两朝,勤劳一纪。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
67、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68、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69、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无奈退兵;第二次斩杀魏国名将王双;第三次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归蜀国管辖;第四次成功斩杀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最后一次司马懿不敢出门,只能硬生生熬死诸葛亮。
70、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这其中不乏许多正面描写。就以一百零四回为例,诸葛亮自知命数已尽,便传授秘籍给姜维,又分别嘱咐马岱与杨仪,叮嘱破叛将魏延之策,还推荐武将文臣以任大事,并提醒阴平小道需防范,最后还制定了退敌之策。这几条嘱咐都是想的很周到的,体现了诸葛亮谋略的细致与全面性。同时他能力广大:能施法使其将星不坠、熟知天象与地理,还会用六丁六甲之法(能驱使道教六丁六甲十二神)。这样,呈现出一个全能的诸葛亮。但是不要忘了,这是诸葛亮病危时的嘱托,在病重时,都有千万种谋略无穷变幻,还忠心耿耿地安排蜀汉的后事。同时,从“孔明强支病体...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明的不甘于再也无法临阵破敌与深深的无奈,以及对蜀汉殚诚毕虑的忠心。
71、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9)
72、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北伐南征,渭滨泸水。周旋两朝,勤劳一纪。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73、既然诸葛亮有非常大的权力,也可以说,皇帝的权力就小了,甚至没有了,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两个人说了算,既然诸葛亮的权力大,必定和刘禅的权力有冲突,那么,在刘禅眼里,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怎么评价诸葛亮呢?
74、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75、诸葛亮把北伐写进蜀汉立国纲领,成为历代权臣北伐的开端。丞相临行前留下《出师表》,里面有几句耐人寻味的话:
76、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77、他的悲剧,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这些都是在道德的制高点,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绝顶人物,却在三顾茅庐的盛情下,作出了他错误了一生的抉择,追随一位不可能成功的主子,去开辟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