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端午节的寓意10个字【69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9-13 09:35 编辑:admin 点击:
  • 端午节的寓意10个字

    1、一说到端午节,会先想到粽子,而粽子大多是用糯米包的,那给宝宝起名字加个“糯”字也很好,如小名可以叫糯糯,很美好、很可爱;大名可以取泓糯、糯贤、糯荣(男孩),欢糯、雅糯(女孩)等。

    2、带轩的名字,如:煜轩、轩霖、泓轩、文轩、轩宇、子轩、皓轩等;

    3、为了完成这份念想,朱应找到了葛老奶奶的传人,不嫌麻烦还原了古镇都已经寻觅不到的传统五色棕。

    4、避邪免灾:端午有一项是关键的喻意,那便是避五毒避邪免灾。(端午节的寓意10个字)。

    5、在江浙一带,人们把黄色食物,即黄鱼、黄鳝、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混在一起吃,认为可以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6、小镇天下036期|友邻有你,与美好生活温暖相逢

    7、因此端午节是一个十分盛大游戏的传统节日,直至今日大家对端午的高度重视水平依然没有减少过,乃至将其开设为国家法定假日。

    8、龙舟竞渡时,人山人海。竞者紧张激烈,观者如痴如醉。呼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震彻云霄。唐宋时期的诗/词人,如刘禹锡、张建封、刘克庄等,都撰作有惟妙惟肖描画龙舟竞渡的诗词。

    9、追念与祭祀为国为民奉献生命的先贤,高扬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主题。以屈原为代表的一个个忠烈人物,至今仍是各地祭祀的对象。

    10、屈原《离骚》中有一句“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11、那端午节前后出生的宝宝,很多家长在取名字时,当然也会考虑节日的元素,如小名取为:小粽子、端午、小糯米、米米、安安等,一是纪念出生的日子,二来也希望孩子一生安康。除了小名,大名中也可以取些富有诗意且和端午相关的字,下面这些字就都可以作为参考。

    12、屈原等历史先贤的精魂依然传承于故乡的江河大地。时至今日,每到端午,人们在江上抛粽子、赛龙舟、吟唱招魂与安魂曲。“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的古老歌谣,依然回荡在屈子故乡人的心头。秭归人以粽子象征屈原的经历与人格,当地流传着这样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13、贝琼的《已酉端午》有“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的句子,汨指汨罗江,端午节出生的宝宝,名字用取这个字,十分具有纪念意义。一般取名用的不是很多,除非有特定纪念意义的。

    14、“端午虽未至,粽味已飘香,糖怡已唇甜”,朱应说起这童年的粽子和棕糖,回忆里泛着止不住的甜。

    15、后来端午节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浓烈的悲壮色彩和“祭祀”风俗。其实,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为民众在这天必须追思的冤魂。

    16、随着各地域、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各种端午节俗也错综交织在一起。有的成为众多地域、民族共同认可、遵行的节俗,如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佩戴长命缕等。有的仍局囿于某地域、某民族,而不为世人熟知。有的则矛盾分歧,如前述“龙舟水”,有人认为端午降雨,是天降圣水。用此水沐浴,有吉祥辟邪之效;有人却认为端午下雨,“鬼曝药,人多病”,“鬼旺人灾”,“端阳无雨是丰年”。还有人认为,“龙舟水”是端午日龙舟所经江河湖泊之水。还有很多节俗,渐渐消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的节俗,则诞生在新的时代和社会。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端午节俗。现代社会,自当自觉剔除其中的迷信糟粕,汲取、传承其中的精华和传统。

    17、除此之外,杭州基金小镇改造速度令人刮目相看。绍兴东浦开展端午节活动,体验端午民俗,品味传统文化。数字杭州创新活力激发城市无限想象,为城市提供发展动力。各类小镇营造都为特色小镇未来的发展走向提供了思考。

    18、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19、粽子是朱应“十二食”系列的第六食。朱应给她的粽子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唐棕。问起缘由,竟有另外一个关于端午的美好念想。

    20、大而饱满的古镇红豆,流油的咸蛋黄。五花肉3分肥7分瘦。一把糯米一口馅,裹进绿叶子里。不需要过多调味,包裹的就是这食材的本味。

    21、   笔笔墨色在手作团扇上晕开美丽的图案,随心勾勒的油纸伞面承载着作者与世界沟通的语言,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借匠人之手在(雲栖桃源)优雅登场,将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魅力呈于孩子们眼前,带领他们连接过去,触摸我们骨子里流淌继承的文化骄傲。小小的盆栽作品,由孩子们亲手制作,如一团星火,点亮了他们内心对于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未来的认知。

    22、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23、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24、寓意: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25、自然崇拜:端午节也有着自然崇拜的寓意,这与端午节最初的来源有关。早在上古时候起,人们就对自然充满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要祭祀龙图腾和自然,所以民间有着赛龙舟的习俗,直到今天赛龙舟依旧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26、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7、她还准备了手工编织的五彩手绳随礼送出,这一从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相传要在端午后遇到的第一个雨天剪下,扔在雨中,会有一年的好运。

    28、带槿的名字,如:靖槿、槿怡、槿妍、槿娅、槿洁、槿莹等。

    29、 王青:《端午节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武陵学刊》2010年第2期。

    30、小镇天下041期|非遗课堂第一期开启,小镇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正在路上...

    31、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32、小镇天下040期|汉服游园会,一起来看古代人如何相亲

    33、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34、“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饼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加盖在玫瑰饼上制成。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35、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36、宋代苏轼在三峡地区亲见屈原故乡人在端午水上竞渡追念屈原的情景,“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节日画面。

    37、祈福平安:从古时候起,端午节就有着祈福平安的内涵寓意,古人会在这一天集体进行聚午宴、佩戴长命缕、画额、洗草药水等等活动,以便能够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直到今天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依旧没有降低过,甚至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

    38、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39、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40、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41、   五月端阳,粽飘香!绿城·嘉兴留香园为家人营造美好生活为使命,秉承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每年在激情五月举办小镇文化节系列活动,为小镇生活导入丰富的邻里文化活动。

    42、“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的古老歌谣,依然在屈子故乡人的心头。秭归人以粽子象征屈原的经历与人格,当地流传着这样的《粽子歌》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43、   在万物博物馆感知流动的自助沙画,体验传统的剪纸艺术,手作创意的五彩风车,亲手研磨传统风味的手磨豆浆…让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像大树一样活力伸展。

    44、因此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

    45、端字直接取于“端午”,用在名字中,除了对节日的纪念外,还代表做人端正、正直、堂堂正正,同样寓意美好,尤其适合男孩取名,如:煜端、端思、云端、端仁、端耀、端鸿、正端等;女孩子则可取为:端馥、端菲、昕端、端妍、端歆、端卿等,都寓意不错。

    46、蒸煮完后的糯粽需要沸水中静置20分钟,出锅自然降温30分钟,将水分晾去,这才保留糯米的清香原味。

    47、   “计时开始!”6月9日上午,在绍兴黄酒小镇东浦片区,现场游客与小镇当地的包粽子高手展开了角逐。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包完10个粽子,就能获得当日包粽子大赛的冠军。据了解,在端午小长假期间,黄酒小镇组织了一系列民俗活动,包括包粽子大赛、编五彩绳、汉服游园、投壶等,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参加。

    48、在古人观念中,雄黄也具有极好的辟邪功效。所以人们用雄黄泡酒,端午时饮用。《白蛇传》中,已修炼成人形的白素贞,因饮用雄黄酒,而现出原形的情节,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49、明清时,粽子更加普及。当时流行的一种风俗是,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赴考前,一定要吃家人特意给他们包的形状细长如同毛笔的粽子,时人叫做“笔粽”,取其“必中”的谐音,讨个口彩吉利。这与现代很多人高考前要吃粽子,取“高考必粽(中)”谐音彩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不要忘了吃粽子哦。

    50、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51、屈原等历史先贤的精魂依然传承于故乡的江河大地。时至今日,每到端午,人们在江上子、赛龙舟、吟唱招魂与安魂曲。

    52、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才有了端午节这个节日。

    53、糯米是江南古镇当地的细长糯米,自带清香。淘洗三遍后浸泡30分钟以上,散于竹筛中晾晒一小时,至颗粒分明不黏连。

    54、而朱应怀念的那种甜,要将糯米浸泡、蒸熟,再加入麦芽,耐心等候10个小时以上的保温发酵,一点一滴滤出自然甜味的水。麦芽再经8个小时熬炼成麦芽糖。最后,加入松子,在小火中不断翻炒、均匀裹嵌进麦芽糖里。

    55、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韩国人将‘端午’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56、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菰(gū)叶(现代叫作茭白叶),包裹黍米,制作成牛角状的食品,称作“角黍”。或将米装在竹筒里,然后将竹筒密封,放在火里烤熟,称作“筒粽”。

    57、朱应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世家长大。受美学和古镇情节(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影响,她的“十二食”持续着小而美的手作。除了寻觅古法的小食制作人,坚持用最好的食材与他们一步步还原古法手作。还要翻古书,寻典故,琢磨古人传统节日风俗讲究精致细节的神韵。她亲手设计小食包装,包括上面的小诗、字、词、画,全都是她在一个个深夜里一遍遍的绘制。

    58、驱邪消灾:端午节有一项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驱邪消灾。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要挂艾草、挂菖蒲、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点艾条、黛苍术、晒百日姜、挂黄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绳、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劫、驱散虫蚁。

    59、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60、   连接美好,万物共生。绿城将这份温暖的使命刻入生活日常,又借更多志同道合者将这份温暖反馈给世界。绿城深耕湖湘十余年的绿城青竹园不仅是理想生活代表作,更是传播绿城理想的使者,以自身影响力聚合更多向往美好的人,共创属于我们的繁盛未来!

    61、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62、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3、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64、古人也知道这个昼夜时间的变化,但是无法用科学的知识去理解,所以只能以阴阳来解释,所以在端午节就产生了一个习俗“蓄兰沐浴”。

    65、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66、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67、这句诗中的轩和槿两个字也很不错,轩字适用于男孩,意指气度不凡、气宇轩昂、顶天立地,而槿指的是木槿花,盛开在五月的很美的花,用在名字中有敦厚、美好之义,男孩女孩都可以用。

    68、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