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黑格尔简介【39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6-10 11:53 编辑:admin 点击:
  • 黑格尔简介

    1、然而,虽然世界精神的自我实现是贯穿世界历史的,但这并不代表体现世界精神(亦即具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不同文明之间具有自然而连续的传承关系:“黑格尔并不是尼采和叔本华所讽刺的那种启蒙乐观主义的思想家,他没有把发展看成是一个平稳的连续的发展,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构成了历史的简单的连续的传统,而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系列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根基,然而每一个文明都能把它之前的文明据为己有,比如波斯帝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能够容纳的人类意识发展的层面,是之前的文明无法容纳的,这就是文明的发展。”

    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

    3、「在黑格尔的史观下,一个文明“没有历史”是可能的」

    4、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第关于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是排斥和矛盾的。内在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6、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把辩证法理解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这同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极为不同(如果不说完全相反的话)。可能有人又会高喊“这不成熟!”了。但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跋中同样把辩证法界定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可笑的是有人总以马克思“从现实出发”为名,不是把“现实”理解为走向灭亡的现实,而是理解为永恒的现实。相反,对于马克思所说的那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则当作“乌托邦”横加指责。(黑格尔简介)。

    7、(精神(Spirit))一词译自德语Geist,是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所在。在德语中,Geist一词包含精神/灵魂(Spirit)和心灵/思维(Mind)等多重含义,无法用寥寥数句话给出准确定义。在本文中,“精神”一词可以被粗浅地理解为“意识及其产物”。意识(例如,“我现在在读一篇我看不懂的文章”就是一种意识),由意识操控的行为(例如劳动,其天然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以及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结果(例如制作的衣服,椅子,乃至于制定的法律),都可算作精神或其精神的产物。总而言之,一切非自然的便是精神的。

    8、时下有一种颇为时髦的理论诉求,据说是要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某种康德式的解释。尽管将两位大哲关联起来容易让人感到惬意,但我们仍须辨明这样的解释究竟意味着什么。对马克思学说的康德式解释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将马克思和康德在哲学上直接联系起来,而这种“直接联系”又意味着在解释中排除黑格尔哲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排除社会—历史之现实的一度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的意义。确实,只要社会—历史之现实的本质重要性被全体消除,那么,对马克思学说的康德式解释也就顺理成章并且通行无阻了。但是这样一来,马克思的学说将成为怎样的呢?正像它的一部分将沦为单纯的知性知识一样,它的另一部分就变成了单纯的“应当”,即软弱无力的“绝对命令”(于是就成为所谓的“伦理社会主义”)。仅此一端即已表明,对马克思学说的这种解释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了;而这种误入岐途的解释之所以不绝如缕,是因为它总已先行地屈从于并且听命于现代性的意识形态了。现代性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正确直觉是:对马克思学说的康德式解释将使这种学说成为完全无害的。如果说,这种意识形态从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之现实的观点中看到了自己的死敌,那么,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就是高度危险的;而消除这种危险的最为冠冕堂皇的方式,莫过于使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与康德相衔接(也就是说,成为“康德式的”)。

    9、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10、《哲学史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代表作之“哲学史”的开山之作,治哲学者必读之书。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绝对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

    11、然而,在黑格尔看来,这两大原则只在宗教改革和法国革命之后才被用来改造客观世界。在这之前,这些原则虽然属于基督教精神,却被教会的世俗权威所遮蔽,并未在客观世界中体现其自身。(黑格尔简介)。

    12、这里所提供的对于黑格尔的看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其他解释。不同于鲁道夫·海姆(RudolphHaym)和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等充满敌意的批评者的研究,我的工作显示出黑格尔并非是一个倾向于为现实辩护的反动的或者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与此类似的是,我同样认为黑格尔并非是预言通过劳动获得解放的前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家,而在这一点上,我与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Adorno)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意见相左。最后,我还要抵制这些人的引诱,由于对于自由主义所提供的可能性的失望,他们试图在黑格尔身上发现某种资源,来支持他们梦想中社群主义的社会,然而这却是黑格尔所嘲弄过的那种“借友谊的神圣链条结合的……真正的公共精神”所统治的社会。由于与其形而上学以及历史哲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原因,黑格尔反对社群主义的那些主张,因为后者根本性地与对于现代性的最深层渴求相冲突。那些解释者们都拒斥黑格尔的普遍哲学,要么将之当作一种时代错乱(Z.A.Pelczynski),要么将之当作是对于某种本质上与理性无关且难于转译的“图景”(vision)的“表现”(expressive)(CharlesTaylor,MichaelRosen),而这就不能达到对于黑格尔的政治学的全面领会。相应地,我所认为的是,黑格尔精神(geist)的辩证法最好从实用主义和非形而上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就好像是对这样一些个体之间的一致性的目的加以具体阐明,他们相互之间承认且加强他人的承认的权利。

    13、黑格尔所指的基督教文明主要是指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基督教起源于波斯帝国时期的犹太部落。在《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进入凡间,其圆满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复返。黑格尔认为,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生活是原始而自然的,而此种生活的一去不返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旦精神得到发展,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初的自然状态了。随后,人类走向了成为上帝的道路,想要通过全知全能的方式重新回到圆满的状态。正因此,人们能够为了更高的目的压抑并超越自然冲动。基督教的这个发现赋予了犹太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精神的不可倒退性也预示了黑格尔“历史终结论”的观点。

    14、“Whenphilosophypaintsitsgreyingrey,thenhasashapeoflifegrownold.TheowlofMinervaspreadsitswingsonlywiththecomingofthedusk.”

    15、由于在本书之中不断得到阐述的那些原因,近年来的自由主义的复苏仍留下了某些值得期待之处。而激发了那些罗尔斯之后的“道义论”自由主义(“deontological”liberalism)的理论家们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即人类的实践理性有能力为道德与政治方面的价值衡量提供一个客观的框架。这些思想家们放弃了包含大量相互冲突的观念的目的论学说,而希望从理性的能动性(rationalagency)以及人的选择(humanchoice)的最小预设出发产生出正义的条件。于是,不仅是正义,而且政治生活的一切制度和实践都可以看作是自利的能动者通过理性的计算所作出决策的结果。正义和其他所有德性因此都被还原为我们对于和平或者舒适生存的可计算的欲望。显而易见的是,这种道德和哲学论证中的道义论类型与近年来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领域中发展出来的社会选择理论有着很高的家族相似性。在我看来,自由主义理论家们探讨的权利与政治制度——仿佛它们可以在理性能动性纯粹“形式”的基础上加以论证似的——的尝试显示出对于人的心理以及道德人格发展性的结构过于简单化的把握。尽管自由主义的复兴对于重建权利的首要性以及个体的尊严贡献良多,但它对于权利主张在其中现实地得以发展的文化—历史语境却毫不关心。尤其是,当代的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试图将权利建立在18世纪的契约论式的方法论基础之上,这一做法似乎忽视了对于这种方法论的有力批评,而其中则以黑格尔的最为知名。然而,如果国家只是被当成保障个人权利的强制性机制而已,自由主义者们就不可能有说服力地论及诸如公民身份(citizenship)以及公共善(publicgood)之类的政治事物。

    16、       1)当人们意识到其自身的精神性时,精神便达到了其最高阶段,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了。

    17、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有过如下的陈述:“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起飞”。通过这句话,黑格尔意在说明,历史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只有人的思想和意识在白天充分展示其自身,意识才能在黄昏时刻反思其自身,到达“自我意识”(“意识的意识”)的哲学境界。

    18、本书有关黑格尔的解释在数年之前是难以想见的。如果没有1960年代以及之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兴趣的复兴,恢复黑格尔作为一位严肃的政治思想家的地位也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结合构成了新左派的精神内核,而这两者又都可以回溯到黑格尔那里。对于这辈人之中那些最富思想性的成员而言,黑格尔是马克思所有重要论述主题——诸如劳动、历史、辩证法以及异化——的真正的、深刻的根源。在政治上以及在哲学上显示出强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在此之前就已经由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Kojève)做好了准备,而与他那部才华横溢的《黑格尔导读》(Introduction à Ia lecture de Hegel)的搏斗必然会贯穿本书的始终。根据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他就是被科耶夫的马克思主义式“解读”带进了黑格尔的领域——的说法,“上个世纪所有伟大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与尼采的哲学、现象学、德国的存在主义以及精神分析,其起点都在黑格尔那里”。

    19、第哲学必须统摄宗教。在黑格尔活跃的普鲁士王国,宗教仍是庄严的存在,启蒙派与虔诚派占据宗教讨论的主流。与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同,黑格尔并没有把宗教和哲学对立起来,也没有完全反对宗教,他把宗教视为绝对理念发展的一个环节,只不过是表象层次地对绝对的把握,而哲学则上升到概念层次。宗教是意识的一个较低阶段,宗教情绪与精神内在的心情打交道,而哲学是足以宰制内在心情的力量。但黑格尔也不同于虔诚派,虔诚派把宗教归为主观情感,黑格尔认为哲学应该把宗教从主观情感与深沉虔诚的狭隘领域扩充到意识的教化,在热情的宗教意识中发现必然性的理念。

    20、尽管使人敬佩,尽管使人疯狂,而它的内容却常常充满了人所熟知的支离破碎的事实。同样它的形式也仅仅是一点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聪明智巧,加以奇异的拼凑和矫揉造作的偏曲意见,但它那表面上对学术严肃的外貌却掩盖不住自欺欺人的实情。

    21、在好朋友谢林的帮助下,1801年1月,31岁的黑格尔终于来到耶拿大学任教。

    22、在黑格尔看来,整个近代自由主义权利观念以社会契约论为前提,并试图从抽象的基本原则推衍出现实的法政体制,而这显然低估了权利问题的复杂性。但就整体而言,黑格尔却并非反自由主义者,正如史密斯所言,其保留了古典自由主义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并在相互承认的法权理论中加以重新表述。而黑格尔法权学说的特殊之处则在于,将近代自然法理论予以排除的历史、文化要素重新纳入了视野,而国家同样保障与发展个体之间相互承认与尊重的权利。由此,黑格尔发展出了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法治国学说。

    23、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

    24、大部头的《逻辑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逻辑”,是黑格尔在写作《哲学全书》之前所写成的。大逻辑里面的阐述,引用材料较多,但思想并不成熟。并且内容分布不均匀。

    25、即便该体系本身在黑格尔死后便开始遭到质疑,黑格尔的一些具体思想仍然对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卢卡奇、萨特、波伏瓦、梅洛–庞蒂、拉康、利科、阿伦特、塞拉斯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波普尔所代表的一代人的误解后,黑格尔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复兴。这是因为,他在人类共同体生活方式、艺术和宗教之于人类存在的地位、自然科学思想方式的局限性等话题上提出了至今振聋发聩的见解,尤其是在承认了恶的不可避免性的同时,主张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强调宽恕与和解的重要性。这些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60年代以来对《精神现象学》的重新解读而实现的。

    26、由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聚焦于人的精神发展层面,其不可避免的将客观世界高度抽象化,以至于用强调关键瞬间的方式凸显历史的脉络。然而将黑格尔的观点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由单个的英雄推动”,并将其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而进行批判,笔者以为是对黑格尔观点的误读。

    27、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28、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29、其次,“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就是说,它可以通约一切。注意,说逻辑学是“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这是黑格尔的观点;但说逻辑学“是外化的因而是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是马克思的评价。

    30、       2)当社会中有足够多的人意识到其主体的精神性,即主体应当创造自己的精神时,社会便不会倒退回自然道德、外在权威、上帝的时代了。“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他不会复活了。

    31、当精神不再能够前进或倒退(并重新开始),便停止在了其完满的状态,世界精神也就走向了终结。此时回溯黑格尔对历史的定义,即“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发展”,便可以得出历史终结的结论。那么,现代人的生活的历史价值便仅仅在于改造外部世界使其实现精神的自我意识,例如将建立在机械论宇宙观上的政治制度转变为精神性的政治制度。正如黑格尔不认可法国革命的许多方面,他也并不会认为历史的终结代表着英美民主制的最终彻底胜利。笔者以为,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最直观的解读应当是“世界历史性的瞬间”不复存在了。当今最著名的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思想主要就来源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但两者并不等同,此处不再赘述。

    32、黑格尔的历史,可以被总结为人超越希腊文明无意识的民主,罗马帝国孤立的、与客观世界分离的主体性,天主教对外在权威的崇拜,最终实现个人主体性的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过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并不仅仅关注主观的精神变化。同样,作为精神的外化的客观世界,亦是精神获得实体性的必要存在。这便是黑格尔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含义。精神的发展必然导致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拿破仑和他的民法典则是精神的发展在客观世界的体现。黑格尔将世界精神的关键发展节点称为“世界历史性的瞬间”,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因其标志着雅典的衰落而具有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33、第思辨哲学是同一与差异的同一。黑格尔哲学首先是一种同一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同一性原则是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继承,黑格尔说:“对得起斯宾诺莎哲学和思辨哲学,这是我们所能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公正。”思辨哲学首先具有同一性,但是这种同一性并不是说一切是抹杀一切区别,善与恶成了同样的东西,如此的同一是抽象的同而不是具体的同一。黑格尔所说的同是前提,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客体与主体的有限性以及它们共同从属于唯一的主体,又必须认识到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善与恶之间的差别。因此,黑格尔不是将善与恶的区别当作假象,而是把恶作为实体分裂为善与恶都是更高主体的真实环节。黑格尔确实批判了同一性哲学抹杀了差别,但黑格尔只是否定抽象的同而没有否定具体的同同一本身不是思辨哲学的全部,但是思辨哲学的前提,正如斯宾诺莎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前提。

    34、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曾经明确指出:“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中文版第10页)这就是著名的“实体即主体”或“绝对即精神”的原则。以后在导读《神圣家族》时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专门论述了黑格尔哲学的三个要素,即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里大家只要把实体理解为整个宇宙,然后把这个宇宙即唯一的实体理解为自我生成、自我认识的主体,而且是一个精神的实体和主体,那么,对于哲学全书的这一段概述就容易理解了。

    35、黑格尔之后众多的著名哲学家,无不是以批判他起家,并且成名的。新黑格尔主义成为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上一大流派。

    36、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37、然而,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成果却像琥珀中的生灵被封闭在“思辨神学”的冷凝物中,所以海德格尔谈到了“黑格尔的立足点和原则非同寻常之丰硕及其同时彻头彻尾的枯燥乏味”。正是黑格尔的现实概念在哲学上开辟出一个无限广阔的具有实体性内容并因而生机勃勃的领域,但那个力图通达事物自身的普遍者,那个能够自相差别并具体化自身的普遍者,却在本体论上被完全神秘化了。以至于比如说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虽然前所未有地出现了社会—历史之实体性内容的繁花盛开,但正像前者最终是作为“辩神论”出现一样,后者则表明自身为“应用的逻辑学”。因此,除非思辨观念论的体系遭遇到真正的内部批判(区别于单纯的外部袭击),并在本体论上被决定性地加以纠正,否则的话,那个最初在该体系中成长起来的社会—历史之现实的概念,就不可能得到积极的拯救。

    38、始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尝试通过用德语翻译《圣经》、支持平民自己解读《圣经》而非服从教会的说教等方式将精神的来源从教会转移到主体。由于教会已经成为制度化的世俗权威,此种行为无异于取消了教会的权威性。黑格尔之所以认为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和自我责任原则到了宗教改革时才体现其自身,正是因为宗教改革将精神来源从外部转移到了人们的内心,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