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黑格尔哲学全书【82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4-02-02 11:04 编辑:admin 点击:
  • 黑格尔哲学全书

    1、“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2、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7期:古希腊哲学之伊奥尼亚学派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6期:培根和波墨的哲学

    4、“理念”的三个环节是“生命”、“认识”和“绝对理念”。生命从目的性而来。它是第一个符合概念的客体,是灵魂与肉体的直接统一;但在死亡中灵与肉开始显出分裂,死亡所涉及的不是灵魂,而是肉体,灵魂则超越个体的死亡而使生命成为了普遍的“类”。生命的理念通过类而上升到了认识的理念,这就是在有限个体的无限延续中去追求的“真理”的理念。认识的前提是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二分,真理的认识就是要达到二者的统一。它最初是被动地分析现有的客体,然后是能动地综合那分析的结果,但最终却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认识主体把自己分化为客体又回复到自身的过程,认识客体不过是认识主体用来把握自身的手段,客体不过是另一个主体,或是主体的外化,于是主体就能动地支配了客体而上升为实践主体,成为了“意志”的理念,它要使主体和客体达到现实的统一即“善”的理念。善的理念不仅是用认识主体去吞并认识客体,而且是使这种吞并了客体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客体,但这是一个主体通过实践向绝对客体无限接近的过程。而主体在这个实践中也无限接近于成为绝对主体,这时返回到认识立场,这一无限的实践过程就被理解成了作为绝对客体的绝对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这个自我认识的绝对主体一客体就是“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整个逻辑学体系的内在灵魂,即它的“方法”不过不是外加于对象上的方法,而是客观对象本身(即“概念”本身)的运动方式。同时也是我们认识“绝对”或“绝对”自己认识自己的方式。(黑格尔哲学全书)。

    5、《哲学史讲演录》是黑格尔以自己的哲学总结的哲学史,可以称之为黑格尔版本的《西方哲学史》,是目前最好的哲学史之一。

    6、共30次,每周一次,时间定为每周日下午16:00-18:00,2019年9月1日正式开课。(黑格尔哲学全书)。

    7、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8、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9期:爱利亚学派

    9、可以想见,在“精神”在地球上的发展中,他把最高的角色指派给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实现绝对真理,作为自由的无限自决——以自己的绝对形式本身作为其旨趣的•那•种自由。”这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着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党口号,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当精神加给自己法律时,它做这事是自由的。照我们的世俗眼光看来,好像加给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但是从“绝对”的观点看来,君主与臣民的区别也像其它一切区别,本是幻觉,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狱里的时候,这仍旧是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黑格尔称赞卢梭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区分开。据推测,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不过体现全体人的意志。真是个便当好用的学说。

    10、上次介绍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今天推介黑格尔的另一部著作《小逻辑》。

    11、存在论的第一个“正、反、合”三段式是“存在、无、变易”。“存在”(Sein,又译“是”、“有”、“在”等等)是整个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为什么要以“存在”为开端?黑格尔认为开端应当没有任何前提(先入之见),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因而必须是最抽象的范畴,才配得上充当“绝对”的开端。而“纯存在”就是这个最抽象的范畴,它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可以说什么都还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一个“决心”,即决心“去存在”。但这种决心正因为如此就是最普遍的、涵盖一切的,一切其他哲学范畴都必须首先有这种决心才能发展得出来,才能存在,否则就根本不能存在,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种意义上,存在是一切其他范畴的基础和开端。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存在”并非我们通常所以为的意指“存在的东西”(名词),而是本身包含有内在的能动性的“存在活动”(动词)、“存在起来”的活动。逻辑学中所有其他的范畴都具有这种特点,即自身能动性、自己运动的特点。逻辑学一开始什么都还没有说,就已经标明了这种特点,这是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的。整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都是由概念的这种自身能动的生命活动建构和发展出来的而不是拼凑出来的。

    12、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2期:智者派

    1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5期:东方哲学

    14、1799年,黑格尔的父亲过世,留下一小笔遗产,借此他重回学术之路无后顾之忧。

    15、1788年,18岁的黑格尔进入图宾根大学(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新教神学院学习。

    16、(11)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329(《黑格尔往来书集》,第2卷,汉堡,第329页)。

    17、比艺术哲学更高是由于,宗教不再以感性直观的形式、而是以象征和比喻的形式来表达同一个绝对理念,但它低于哲学的概念式表达方式,如它用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来表现哲学上的“正、反、合”的逻辑进程(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用这种方式把宗教哲学化,也把哲学宗教化了。宗教哲学的三个层次是“自然宗教”、“精神个体性宗教”和“绝对宗教”。“自然宗教”句括:“直接宗教”如巫术和自然崇拜等,“实体的宗教”如中国儒教、印度教和佛教,“过渡宗教”如波斯和埃及宗教。其中关于中国儒教黑格尔评论道:中国的“天”是最高但最空洞的概念,只具有“自然”的意义,其精神性只体现在地上唯一的世俗个人即皇帝身上,皇帝才是真正的实体,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臣民无自由主体,他对一切唯有“恐惧”,因为一切都外在于他;个人自轻自贱,毫无决断,服从就是道德。所以孔教就是“道德宗教”,但这种道德不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是出于外部的意志。

    18、《法哲学原理》       (德)黑格尔      D90/2364

    19、(10)G.W.F.Hegel: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30,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69,ZurEinführung,S.XLVI(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1830年版,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1969年,导论,第XLVI页。

    20、1790年,黑格尔拿到图宾根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

    21、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22、(5)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2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7cTdV5rACstuekIlIfOTQ提取码:c51a   书名:精神现象学

    24、黑格尔的体系,简单来说就是理念的自我运动,逻辑学是自在自为的理念,自然哲学是异化的理念,精神哲学是回到自身的理念。也就是说,一切都只是理念的不同规定,黑格尔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谢林体系里的自我意识。

    25、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4期:苏格拉底派

    26、《逻辑学》末尾讲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绝对”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绝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瓦勒斯译之如的理念的统一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德文原文更难懂。

    27、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将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统统归为自己的哲学系统的环节,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主观创作。

    28、青年黑格尔与著名诗人哥德建立了通信联系,两人的友谊保持了终身。哥德对黑格尔厚爱有加,热情关怀着他的成长,黑格尔则始终对哥德恭敬备至,甚至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仍然称自己是哥德精神的儿子。

    29、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的那些偏见、盲点、矛盾和疏忽之处,对于我们而言,才弥足珍贵。哲学思考不需要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却必须具有激发我们冒险穿越思想丛林的勇气。

    30、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唯一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31、德国古典哲学系列课程第三讲中,Vieweg教授重点阐述《精神现象学》中从表象到概念、从宗教到绝对知识的过渡问题,他首先阐明了《精神现象学》中第七章向第八章过渡的基本规定性,尽管宗教冠以“绝对”之名,但精神在此阶段还只是表象形态,还没有完全实现绝对同一;其次围绕着表象作为普遍性和个体性的中介、表象主义的形式、直接性和存在、表象和事实—神圣故事四个方面阐述过渡中的转折点的核心规定;最后,Vieweg教授以宗教文本中的“神圣故事”为例,强调宗教中都有一个超出世俗最高原则,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正是由于这种最高原则的超世俗性从而使得精神无法真正实现自我同一或者自我关联。它最终需要在绝对知识的环节才真正得以实现。

    32、(19)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Werke,Band.20,19FelixMeinerHamburg,S.595(《黑格尔全集》,第20卷,1992年,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第595页)。

    3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9期: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

    3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2期:亚历山大里亚派哲学

    35、所以它又被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琢磨它。

    36、(15) 参见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上卷1974年,第21页。

    37、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38、   这一形式或方式此后对于处理黑格尔这一重要著作起了一种定向作用,开了一种先例,发生了一种长久的影响。1906年勃兰德(G.J.P.J.Bolland)出的版本是以友人版为范式的。格洛克纳(HermannGlockner)的百年纪念版全集(SämtlicheWerke.Jubiläumsausgabe)是以友人版为模式,是友人版的影印版,它照友人版的形式和方式在“哲学体系”这一统一的、同时极误人的标题下,把黑格尔的这一著作仍然编成三卷,分别列入第第9和第10卷。正如珀格勒(OttoPöggeler)所批评的那样,格洛克纳对于友人版的方式整个来说缺乏批判意识。不过格洛克纳版有一点和友人版不同,那就是它把黑格尔这一著作的第一版、即1817年版,也收了进去,编入了第6卷。这点令人高兴,因为黑格尔这一著作的第一版无疑具有自己的价值、特点和发展史位置,因而无可代替。罗森克朗茨(KarlRosenkranz)说:“这一最初的版本还包含着最初创作所具有的那种创造性气息。后来的各版在细节的发挥上,而特别是在有关进行争论和辩解的说明上,是变得远为详细了,但是为了从其集中的总体,如其以初始问世时的整个力量出现时那样,来把握黑格尔的体系,人们将必定一再回到这一最初的版本,因而也将必定再次重印它。”(1) “必定”在这里和“必须”相联系,含义可以互通,因为我们不能否认黑格尔哲学研究同样具有研究规范和研究逻辑。但按照黑格尔档案馆同事的考证,格洛克纳的影印本并不完全忠实于原本。

    39、1817年,黑格尔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40、(1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41、但实际上,正如歌德所说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动活跃的生活现实不久就把黑格尔的体系抛到了后面。现代哲学有的从黑格尔体系的茧壳中脱颖而出,发展出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有的从黑格尔哲学中把神秘主义的因素扩展和膨胀为新黑格尔主义和存在主义。有的在一个更高的由黑格尔提升了的思想层次上返回到康德的起点,形成了新康德主义思潮;还有的则干脆从康德出发走向了非理性主义,突进到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黑格尔不可能预料到的。黑格尔终究不是上帝,他没有终结绝对真理。但黑格尔的伟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充满生命力和锐利的穿透力的思维方法,即辩证法,这种方法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和历史性的,是高扬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首创精神的有力武器。

    42、    “小逻辑”这一名号可以说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例子。这一名号起因于一种需要,为了把黑格尔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第一部分(或第一篇,或上篇)内讲的“逻辑学”,同他1812-1816年期间已经单行出版了的两大册专著《逻辑学》区别开来,人们把前者除了叫做“全书内逻辑(EnzyklopädischeLogik)”外也叫做“小逻辑(KleineLogik)”,而把后者相应叫做“大逻辑”(GrosseLogik)。有的更心细的人在使用这两个叫法时还特意加上一个形容词“sogenannte” 或者这个词的缩写“sog.”,这样“小逻辑”和“大逻辑”就被标示成为“所谓的”小逻辑和“所谓的”大逻辑。可是烦扰人的是,如果说“大逻辑”是确定地指称后者,那“小逻辑”在有的人那里就未必是用来指称前者了,而也可能是指友人版编者自己抽取黑格尔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这一本书第3版内讲逻辑的部分、经过扩充所编成的那一本书了。这在中国尤其如此,在中国这几乎成了无须置言的习惯。但是当我们听到和看到有谁人用“小逻辑”这一名号时,我们不得不进而问问这时所指的到底是哪一个对象。

    43、法哲学是客观精神的哲学,法的理念和基础是自由。

    44、最高的宗教是“绝对宗教”,指基督教,在这里,上帝通过化身为人(耶稣基督)而显示了人与神的统一。但基督教本身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表现在《旧约》中的“启示宗教”,宗教概念客观地被启示出来;其次是表现在《新约》中的“实证宗教”,以基督的传记现身说法地表达宗教思想;第三是表现在新教中的“自由宗教”,人在上帝中认出了自身。不过,黑格尔又认为,真正的宗教精神最突出地体现在启示宗教中,上述三个阶段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启示宗教,因为“实证宗教”只不过是“已启示出来了的”宗教,“自由宗教”则是自我内心启示的宗教,它们体现了启示宗教本身的三个环节:圣父,普遍性,世界的创造者,实体,相当于逻辑学;圣子,特殊性,外化为肉身,相当于自然哲学;圣灵,个别性,返回到主体性,人与神同得救,相当于精神哲学。到了最后这个阶段,宗教精神就扬弃了表象而意识到了概念,从而过渡到了哲学。

    45、(18)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Werke,Band.20,19FelixMeinerHamburg,S.594(《黑格尔全集》,第20卷,1992年,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第594页)。

    46、(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47、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5期:柏拉图(下)

    48、第二讲内容主要是进行原著选读和讨论《哲学全书》、《美学》。针对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想象力”问题,KlausVieweg教授以阿拉伯数字为例进行说明,阿拉伯数字能够在国际被广泛使用,原因就在于其抽象性,想象力的抽象程度越高或者说越接近概念,结果也就越具有普遍性。现场有同学以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艺术作品《泉》为例,提出一些诸如此类的艺术形式是否仍属于黑格尔所谓的艺术范畴。Vieweg教授回应到,黑格尔对于艺术品的定义首先要求必须要有思想渗入其中,也就是说,艺术品如绘画等必须包含着思想才称得上艺术,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对物品单纯地进行空间位移、排列组合或者单纯的形式改造不属于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包含着思想。对此又有同学作进一步追问,艺术品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不同的艺术品也就会包含着不同的思想,那么如何在人们之间形成沟通与交流。对此,Vieweg教授回答道,黑格尔正是要表明想象力仅仅是表象这一阶段,它还需要进一步向思维过渡,由此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概念。

    49、《黑格尔》       (澳)彼得·辛格     B535/0046

    50、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国内习常简称“哲学全书“) 是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用于自己讲课的教本,这一著作无论是在德国经典哲学中,还是在整个西方哲学中都无疑是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世界哲学庙堂里的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哲学思维的一块晶石。黑格尔在他生时自己亲自过手出版的大部头著作相对不是很多,总共有4部,这就是《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desGeistes),《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oderNaturrechtundStaatswissenschaftimGrundrisse),还有就是《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imGrundrisse)。在这些著作中,《精神现象学》出版过一版(黑格尔一直想出新版,但未能实现),《逻辑学》出版过一版(黑格尔曾着手出第二版,但他在世时没有能看到告成),《法哲学原理》出版过一版,而《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则出版过三版,1817年出了第一版,1827年经修改扩充后出了第二版,1830年经过再次修改出了第三版。由此可见黑格尔是多么重视他这一著作,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著作在同时代就已经受到重视,在当时就已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51、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期:哲学史是连续不断的觉醒

    52、后来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深有感触地写道:“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是他的时代的产儿,他有幸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并且用他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

    53、              — 刘勰《文心雕龙》

    54、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判断也并不是形式逻辑所认为的把两个现成的概念外在地联结起来而构成的主词和宾词关系,而是同一个概念的“自我划分”所形成的(“判断”的德文词Urteil即“原始剖分”之意)自身关系,因此即使在判断中被分成了主词和宾词,它们仍然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通过判断的四种形式即“质的判新”(“这朵花是红的”)、“反思的判断”(“这朵花是有用的”)、“必然的判断”(“这朵花是植物”)、“概念的判断”(这朵花是美的”)而越来越加强,越来越显出主词和宾词的客观上必然的联系,表现出认识的内容不断深化的进程。“判断运动的目的,就是恢复,或不如说,建立概念的这种同一。”(4)但判断由于只有主词和宾词两个环节,它虽然以概念的同一性的恢复为目标,却总是不能达到完整的同一性,只有在三段论推理中,这种同一性才最终恢复起来。

    55、(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56、黑格尔去世之后,他的友人和学生编辑出版了《黑格尔全集》,其中包括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一系列黑格尔讲演录,有《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讲演录》等。目前,《黑格尔全集》德文版有六个版本,其中反映了最新研究成果的是第六个版本《黑格尔著作集》(历史评论版)。

    57、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58、透过黑格尔,我们感同身受不同的思想跋涉者的艰难与困惑,也一道体会柳暗花明、灯火阑珊的喜悦。

    59、《哲学史讲演录》共四卷(德)黑格尔   B1/2364

    60、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完成,他在这一思想运动中,承前启后既对前人作出了批判性的总结同时又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构筑了一个无所不包、空前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为了彻底解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这一根本性的矛盾,而大大发展了通过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一步步酝酿成熟的唯心辩证法思想,并将它贯彻到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就在于他所创立的唯心辩证法,这个唯心辩证法是他通过对康德等人的再批判而发展出来的。

    61、(2)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62、黑格尔的体系是理念的展开和回到自身的过程,谢林的体系是自我意识逐步上升到绝对的过程。当然,黑格尔也谈到了绝对,在精神哲学里,艺术是绝对精神的第一阶段,哲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而谢林认为艺术是最高阶段,是对于可以使所有人认识绝对的东西,而哲学只能带使一部分人认识绝对。

    63、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

    64、lingnanguannianlun@1com

    65、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66、我们需要、也必须活在这样的对话传统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被激活。

    67、(6)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9页

    68、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69、  在“逻辑哲学”中以唯心主义方式,把质量互变、对立统否定之否定作为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这些辩证思想是黑格尔哲学的精粹。

    70、2007年8月8日于北京密云溪翁庄(第一稿)

    71、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72、1816年—1817年,黑格尔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73、很多第一次参加谌洪果讲座的知友都说:买的时候觉得50元太贵了,听完才觉得太便宜了!所以,谌洪果老师精心准备的亚里士多德系列绝对超值啊!)

    74、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他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和逻辑化,把能动性逻辑化。

    75、    从第三点完全可以构成一大专门研究课题。这一课题之重要在于涉及黑格尔的思想是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的体系是否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他的体系是否在“哲学全书”内达到了所谓的“终点”?译者以为,我们有根据把黑格尔的体系理解为一个过程,而“哲学全书”是过程的一环,它本身就表现出是一个长过程,而且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封闭”意味着设计就此最终止步,意味着自己取消了自己内在的发展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话。对于展示这点,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这一著作的三个版本,总比仅仅用它的第三版一个版本要有力得多,首先是有道理得多。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单单挑选第三版来表现黑格尔的体系。事实上,人们单单挑选第三版来表现黑格尔的体系,乃至表现“哲学体系”,正是意在突出黑格尔体系的完成,而非注重黑格尔体系是来自一个过程,同时仍然处在一个过程之内。我们现在至少知道,黑格尔自己对于这个“顶峰”的态度是一体两指的,是既满意,又不满意。从他1822年7月30写的一封信里,我们看到他给自己确定的目的是“aufdieErhebungderPhilosophiezurWissenschafthinzuarbeiten(致力于把哲学提高成为科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纲领,而巨大的纲领必然意味着巨大的、坚持不懈的劳作,绝非一个人所能完成,更不要说一本书的一个版本。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黑格尔在这封信中诚实地认为他的著作是不完善和不完全的,“全书”的第一版很是需要修改。(11) 这同时可以一般地解释,为什么他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他这本书,尤其是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修订。他修改这本书近乎不可自已,不可抑止。他在修改第一版讲逻辑的部分的那个“Vorbegriff(引论)”时,他的修改法几乎会导向写成一本书,因而不得不从头更张。(12) 这可谓是对于修改的修改。他的困难在于尽量少去改动,尽力避免作详细发挥。他把详细改动与发挥看做是一种“主要的缺点”,因为这使内容与“全书”这一名目不相称。(13) 在这些地方我们再次可以看到,友人版的编者给黑格尔这本书加上长长的“附释”,将之扩展成三大部头的书,这是多么文不对题,是多么违背黑格尔本人的初衷,是多么有违事情本身的规范。那种做法无疑意味着以一种非常的规模去扩大和强化黑格尔本人力求避免与力求克服的主要缺点。

    76、(4)见2003年1月8日《中华读书报》发表的文章《黑格尔新译本出版》。

    77、《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78、(“主观概念”)主要是要把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深入到其辩证逻辑的根基,使其获得辩证法的理解。首先,黑格尔认为概念本身不能像形式逻辑那样理解为抽象的形式框架,而应从内容理解为“具体概念”,即“不同规定的统一”。任何概念都是由普遍、特殊和个别所构成的内容丰富的概念统一体,其中,“普遍的东西是自由的威力”它要成为真正普遍的东西就必须把特殊的东西包括在自身之内,否则它就只是和特殊相分离、相对立,不具有涵盖特殊东西的普遍性,而只是与特殊相外在的另一种特殊的东西。而含有特殊东西的普遍性则具有了把自己实现出来和贯彻下去的手段,因而具有了自我超越并将自己扩展和推广开来的现实力量,所以必然凝聚而体现为个别性、“这一个”。其中,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成为了个别性的两个环节,个别性则能动地突向外部世界,从而否定自身并跃进到另一个更高的普遍概念。具体概念由于这种自我分裂而建立起了两个概念的关系,这就是“判断”。

    79、接着他谈到了自为的自我意识,即道德,道德的终极目的是至善,至善的动机是良心。

    80、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81、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终极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绝对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绝对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