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105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4-01-26 11:19 编辑:admin 点击:
  •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1、小逻辑中,精简了大部分材料,但其哲学思想却是更成熟的。故而一般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中,都以小逻辑为准。《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ae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17-1830)(全书分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附注:黑格尔所谓的“逻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学,既不是传统的演绎逻辑,也不是近代的归纳逻辑,更不是逻辑斯谛或数理逻辑。

    2、  在哲学心性论上,黑格尔哲学讲“主体”性,也就是讲“实体即主体”。在黑格尔哲学中,本体就是以主体形式来展现本体的心性论的。黑格尔哲学心性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与佛教的真常唯心论有相通性,众所周知,真常唯心论讲“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真妄和合是阿赖耶识”、“无不从法界流出,无不归还法界”。这里的“如来藏”就是大全宇宙的本体心,而“阿赖耶识”则是生灭变化的个体心,“如来藏”为真心,“阿赖耶识”为妄心,真妄和合为个体心。(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3、黑格尔在这里的思想包含了一个有价值的猜测:人不是自然界的现成产物,人是自己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类从必然到自由的历史过程的产物。

    4、  基于如上所论,我以为佛教的唯识学是具有特殊性的思想体系,它在方方面面都会表现出内在的不共性,这也正是体现佛法的不共本质,这是从真谛角度上讲。若从俗谛的表达式方面上讲,唯识学的方便善巧也会呈现出多种类似于各种文化形态的相似性来的。

    5、中国有句古话:“文以载道”。我觉得,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就是遵循这个路线的。什么是“道”?“道”就是理念、真理。“文以载道”,就是说艺术必须体现理念、真理。“文以载道”,背后的哲学基础是“万物莫不载道”。可见,连哲学基础都是和黑格尔一致的。而艺术的特点则是用直观的方式、形象的方式来“载道”,所以黑格尔说:“美是直观的真理。”自然也是直观着的理念,但到了审美领域里就得到了自觉。

    6、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逻辑学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也就是自觉到思维运动的逻辑。人是凭借思维的本性去思维,但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思维运动的逻辑。这正如人是凭借消化的本性去消化,但人并不能自发地掌握消化运动的规律一样。

    7、抒情诗:主观性较强,因为它回到不可见的世界—一个人的灵魂,它带有浪漫的色彩。

    8、大部头的《逻辑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逻辑”,是黑格尔在写作《哲学全书》之前所写成的。

    9、黑格尔认为,从意识到理性的发展阶段是个体意识的发展全过程,理性结束了个体意识,还要继续发展为精神。精神是主观精神外在为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的结果,它是客观的,因此精神环节就是客观精神环节。它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历史的发展阶段,分别是“伦理”、“教化”、“道德”。最高阶段就达到了绝对知识。

    10、b.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11、(2)黑格尔肯定谢林把费希特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形式用于自然和精神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谢林把辩证法的形式当作“无生命的图式”外加于事物的形式主义倾向。

    12、1800年—1806年在耶拿大学当教师,与谢林共同创办了《哲学评论》杂志。

    13、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他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和逻辑化,把能动性逻辑化。

    14、     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这就是说,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然失色。正因如此,黑格尔说:“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又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15、(3)黑格尔在肯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同时,又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在他看来,人类的活动为“世界精神”所主宰;但“世界精神”恰恰又是借助于人类的活动而实现自己的。认为个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兴趣、私利等(统称为“热情”)和“世界精神”的结合构成了世界历史。

    16、艺术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永恒性。这个问题,也是很难解释的。我们先谈谈黑格尔的看法。黑格尔认为,伟大的艺术体现了最真、最美、最善的理念,也就是体现了绝对的理念。因此,伟大的艺术是时间隔得愈久,其价值愈高,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不褪色。伟大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海洋,一个无尽的源泉,所以人们往往并不是在它们一出现时立刻认识到它的价值,甚至当时还可能误解它。愈是伟大,愈是深刻的艺术作品,当时的社会就愈无力正确地了解它,需要等待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创造出新的条件来了解它。艺术作品的伟大,在于其精神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古典艺术品由于体现了青春、自由、美丽,这就会使一些处在不自由的、冷酷的、丑恶的现实中的人不胜向往,也会使一些自由的人产生共鸣。

    17、黑格尔进一步发挥说,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事物的神圣意义,人类最深刻的利益,精神上最普遍的真理,得到自觉和表现。他说:“艺术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精神、理念通过物质形象表达自己。”艺术性愈高,则愈需要精神化的物质形象来表达。在黑格尔看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宗教的重要关键便是艺术。

    18、(1)黑格尔肯定谢林提出“真实的东西”,即“真理”或“绝对”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了谢林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理解为“无差别的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19、黑格尔认为,既然批判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就只能在认识的过程中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发展,加以考察。他把这种考察方式称为“辩证法”。

    20、3青年黑格尔派由主观唯心论回复倾向,他们强调的不是绝对的客观的精神。而是人类的自我意识

    21、在机械性阶段,对象是作为“绝对外在性”出现的,相当于逻辑学的“存在论”中的范畴。“绝对外在性”就是说,部分与部分漠不相关,完全分散而无任何统一的原则,表现出盲目的、无穷的杂多性。

    22、大逻辑里面的阐述,引用材料较多,但思想并不成熟;并且内容分布不均匀。而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也就是“小逻辑”,代表了黑格尔哲学中比较成熟的逻辑思想。

    23、     阅读哲学史,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个哲学家都自认为找到了“庙里的神”,即认为自己发现了哲学的真谛;而其他的哲学家则批判和反驳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并各自宣布自己所理解的哲学才是唯一真正的哲学;所以哲学家们总是互相批判,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家们互相讨伐的历史,也就是哲学自我批判的历史。

    24、(1)他认为,在世界历史中,国家、民族和个人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外壳或皮囊,只不过是世界精神自己实现自己的工具。他们的兴衰成败均取决于世界精神这个最高裁判官的裁决,即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世界精神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说,世界历史是一个合理的,也即合乎世界精神发展的过程。

    25、1818年—1831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了《法哲学原理》,1830年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被国王授予勋章。

    26、首先,哲学必须与时代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那种与时代无关的抽象理论似乎适应所有的时代,其实对所有的时代都是不适用的。

    27、(2)主人意识是靠奴隶而实现的,因此主人意识不是自主意识,主人也是奴隶。

    28、现代的哲学家们,特别是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总是不断地宣称拒斥、终结、消解、摧毁了以往的哲学,似乎哲学史真的只是一个“堆满死人的骨骼”的战场。仔细地品味一下黑格尔关于“厮杀的战场”以及“花蕾、花朵和果实”这两个耐人寻味的比喻,我们就会从“间断”与“连续”的辩证统一中去理解哲学的历史。

    29、黑格尔认为这样的精神就是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因此自由就是不依赖他物存在,是自己与自己相关。他说:“精神的自由并不仅是一种外在于他物的自由,而是一种在他物中争得的对于他物的不依赖性,——自由之成为现实并非是由于在他物面前逃走,而是由于对他物的征服。”黑格尔实际上是肯定人类历史是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

    30、普遍个别性物理论——特殊个别性物理论——整体个别性物理论

    31、我们现在应当提到黑格尔的另一条原则:“美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理想孕育于现实之中,它是现实的最健全的发展,最完美的形态。它就是现实中最真实的东西。我们平时说的“真正的人”,就是理想的人,同时也是美的人。所以任何美的东西,就是符合它自己的概念的东西,本质得到实现的东西。反之,坏人则是不真实的、不美的人。可是,为什么还有坏人存在呢?坏人之所以存在,也是由于他终究部分地以某种方式符合于它的概念,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本质。所以,在黑格尔看来,没有绝对的丑,没有绝对的恶。

    32、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种种差异,那么二者是否也存在相同性的东西?若不然,为何产生那么多的格义类比之说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其实我人的思想都是依赖于“语言”与“思维”的。作为观念的普遍形式的“语言”与“思维”都是一种“共相性”的存在。“语言”有语言规范性,也就是语法规则,这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沟通交流的产物,不同的语言存在有不同的形式构造与内涵质料的因素存在。“思维”其实就是“概念性”的存在,它也是一套符号系统,是内在心灵的语言主。“思维”也有思维的规律与形式,作为主体性人,在社会中进行交流沟通,最初形式就是“格义”式的类比,以“共相”为基础的“会意”过程,佛教学与黑格尔哲学都是极强势的思想观念,它们的表达式都是“语言”与“思维”。所以“求同”意向是十分正常的事。然则若进一步的探索则必然对“性质”问题进行申辩,自然就会超出普遍形式的结构,而进入内容之中,也就是对“语言”与“思维”的观念中的充分理由与原因的探知。

    33、建筑:这是最低级的艺术,它只是以它的形式,暗示、象征理念。这是一种感觉的、物质性的形式,譬如神灵降临、群众集合祈祷的庙宇等。

    34、(2)黑格尔尖锐地批判了把发展说成是量的增加或减少的形而上学发展观。他指出,量的变化是一种“渐进性的过程”,质的变化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飞跃”,而质变或飞跃是在量变积累的基础上发生的。不承认飞跃,只承认渐进性的变化,实质上就是否认产生和消灭。也就是从根本上否认变化。他认为真正存在的变化,只能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消灭,这就是“飞跃”。他据此批判了在哲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所谓“自然中是没有飞跃的”形而上学教条。

    35、但是黑格尔在建立他的“绝对精神”的发展体系之前,必须回答“我是如何认识到绝对精神的存在的”这个问题,因此,从认识顺序来讲,他又必须先通过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考察,说明“绝对精神”的发生过程。“精神现象学”就是他作出的回答。

    36、a.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

    37、不错,在黑格尔看来,因为艺术美是从精神上产生的或再产生的,精神和精神产物既高于自然和自然现象,那么艺术中包含之美高于自然中包含之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还是就其相对的地位来说的。真正讲来,黑格尔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真正的本质和内容,任何美的东西只是分享有精神或是精神的产物。这样讲,自然美只能是精神美的反缺,自然美只是精神美之不完善、不完备的表现。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就可以清楚了,譬如画的水果,它的价值无论如何要高于水果店里的水果。这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黑格尔这个原则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艺术美要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在当时,不能不说具有进步的社会政治意义。但黑格尔认为艺术美要高于当时庸俗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满现实的表现。黑格尔反对现实的庸俗、死板、藐小,认为悲剧不是感伤,艺术不是矫揉造作。黑格尔这些言论,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包涵了对当时德国政治生活的否定,坚持了艺术中崇高的理想、光辉的性格、强有力的热情。这是从其理想主义出发,强调艺术的理想化的必然结果。这种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犹如逻辑与历史的关系一样,历史、生活是紊乱的,逻辑、艺术则是更有条理,更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的。处在当时德国的那种情况下,黑格尔既然不能用革命手段来改革现实生活,只得在艺术中超出现实,改造现实,这无论如何也可以说是有一定合理因素的。

    38、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中的主观和客观的同一与差别就是它内部的最本质的矛盾,它就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克服这种矛盾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他把这种矛盾进展叫做精神运动的辩证法,实际上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矛盾统一的进展过程。

    39、柏林时期(1818-1831),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府柏林大学教授。他起初看到的是一个有改革起色的普鲁士,支持他的是教育大臣、改革派人士阿尔腾斯泰因。在改革派主导下,普鲁士确实在适应世界潮流改革自身;拿破仑法国政治制度和英国经济制度,这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度,都在普鲁士有了一定的尝试与改革,所以,黑格尔改变了以往只把他家乡符藤堡的“士瓦本”视为“可爱的祖国”而厌恶普鲁士的态度,希望能在柏林这个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能够同时成为科学与哲学中心,建立起一个“思想的自由王国”。当然这是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复辟并存的时代。新世纪的曙光与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无时不在进行明争暗斗的较量。他到柏林后表面上的风光与实际上与普鲁士当权者的貌合神离也一直主导着他的生活。他的哲学在登上高峰之后也遭到非议,在作为“官方哲学家”的错误印记下,实质上也被告密,引起普鲁士当局的不满,甚至得到当面的和书面的警告。哲学这一自由的学问,只要还是作为官方的工具,就不可能按照其自身该是的那样发展。任何直觉不自觉试图成为官方哲学家的人,也必然承受着政治这个残酷镣铐的命运,谁也别想留给自己的只有幸运!黑格尔死后迅速被当作“死狗”,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40、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也是结束部分,它是对于“绝对精神”在其自身发展的第三大阶段——“精神阶段”的描述。

    41、(2)和他的真理观一样,黑格尔也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在他看来,在哲学史上最初出现的哲学系统,其内容总是比较抽象、比较贫乏的。后起的哲学系统一方面是对它以前的哲学系统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提高,包括了以前一切哲学系统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内容上必定是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

    42、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有两点是可以批评的:首先,悲剧主角,并不一定都有缺点,也可能都是好人,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什么片面性;当然,祝英台的父亲是片面地体现了封建礼教的。其次,悲剧的斗争,并不是两个伦理观念的斗争,而是忠奸的斗争,片面性就是恶。虽然无绝对的善和恶,但它们之间是有界限的。

    43、关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辩证法的关系

    44、现在我们分析一下黑格尔对艺术发展阶段的看法。黑格尔认为艺术也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精神战胜物质的过程。

    45、其黑格尔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哲学与它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同上书,第56页)同样,个人也是一样。“个人作为时代的产儿,更不是站在他的时代以外,他只在他自己的特殊形式下表现这时代的实质,——这也就是他自己的本质。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同上书,第56-57页)但他同时指出,哲学不是时代精神的简单反映,它又会超出它的时代,因为精神会不断地超出自身而向前发展,从而冲破旧的时代外壳生长出新的精神原则。

    46、c.双方无论对于自己一方和对立的一方,都是又否定又肯定,都是既扬弃对方又扬弃自己的活动,从而扬弃了双方自己;互相转化;

    47、(2)斯多亚派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一个形态,它仅仅是观念上的自由。

    48、虽然以客观精神的辩证运动为内容的本体论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在先,人的意识在后,这只是从存在的顺序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认识的顺序而言,则是人的意识在先,绝对精神在后,因为绝对精神只是在人的意识发展到最后阶段才呈现出来。这样,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就成为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也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因此,本体论、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

    49、自然界又是绝对精神必然地要经历的发展领域,是精神发展的必然过程。

    50、接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中的又一原则,即“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形式的缺陷,往往根源于内容的缺陷,而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愈完善,则它的内容和思想之真理性就愈深刻。美具有精神的内容(绝对,理念,道,真理)和感性的形象(形式)。内容与形式的统就是指这两者的统一。

    51、德国哲学在开始进入“后康德时代”时,费希特、谢林、施莱尔马赫、黑格尔个个天赋异禀,奋发向上,把纯粹哲学推上一个个新的台阶。这时虽然康德依然健在,保持其旺盛的影响力,但后生们却在后面迅猛追赶,以超越他为目标与快感。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之间既保持密切的往来,同时又在相互激励。暂时住在耶拿的荷尔德林告诉黑格尔他听费希特知识学课程的狂热,谢林源源不断地把新出版的著作邮寄给黑格尔,这都像鞭子一样刺激着远在伯尔尼做无聊的家庭教师的黑格尔。他倍感孤独,并把这段时间视为悲惨的经历。

    52、(3)怀疑派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二个形态,它否定现实的不自由。

    53、他从劳动、分工、财富分配方式等方面论证等级存在的必然性。

    54、他认为自我意识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欲望”、“主奴关系意识”、“自由意识”。

    55、雕刻:在这里,材料得到更多的雕琢,精神更多地支配了物质。

    56、(3)在欧洲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把质量互变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律提出来。

    57、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用格言来说明生活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而且得到的效果也是相差极大。黑格尔还具体地提到,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子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小孩也懂宗教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他还未曾理解和体验生活和整个世界。

    58、音乐:它是通过音调倾吐心灵和情感,它能感动人的灵魂、血液,是一种精神性的艺术,重视人类灵魂的最深刻的本质。它虽然仍是感性的,但已有了较深的主观性。它否定了空间,把感性理想化了,由可见的转变为可听的。由可见到可听的音乐,是由绘画到诗歌的过渡。在精神性方面,音乐比诗歌还要低一等。

    59、(1)自律理性是把自律的理性即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的伦理观。

    60、(1)精神现象学:说明人是如何认识绝对精神的。

    61、这三大理论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

    62、关于“本质论”的最大的“三段式”是“本质(正)——现象(反)——现实(合)”的思想。

    6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64、(2)自律理性是理性为自己设立的规律,是被自我意识在行动中实现的规律,他达到了意识和实际、自为和自在、个别和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65、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主要有:

    66、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7、(1)雅克·懂特《黑格尔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3页。

    68、我们不妨来总结几句。黑格尔认为,精神除了实现并表现它自身的本质,回到自己本身外,没有别的外在目的,不完成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真正无限的精神——绝对精神。

    69、(4)宗教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三个形态,它在彼岸世界取消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70、(3)人的欲望是指向另一个存在的欲望,它是一种占有欲,以他人的承认为前提,因此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并存。

    71、其次,哲学与时代的结合就是揭示和把握蕴含其中时代精神。所谓哲学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不是要用实证的事例去应验哲学的原理,也不是要把哲学作为先验的原则去规划和改造那粗糙的现实,而是要深入到历史的深处,去发现和把捉那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从而为人们指明历史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让自在自发的精神提升到自由自觉的高度。

    72、再次,“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重在思入时代以达致时代之思。所谓思入时代,就是如黑格尔一再强调的要从“概念”上把握时代以及哲学史,而不是停留在现象或物质的层面。而思入时代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时代之思,即发掘和把握深藏其中并支配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并通过自觉的哲学形式将其彰显出来。这就是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的时代之责。

    73、(3)在哲学史研究中,黑格尔还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则。他认为,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绝对精神”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

    74、1807年出版《精神现象学》,在《班堡报》做编辑。

    75、     对于学习哲学,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呼唤人们对崇高的渴求。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批判地对待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但是,在进入哲学思考时,仔细地品味黑格尔这7个关于哲学的比喻,我们起码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初步的体会:

    76、“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辩证运动表现为从一个纯粹概念到另一个纯粹概念的转化,也是它的自我认识的过程。逻辑学中的所有范畴都被组织在正反合的形式中,构成了大大小小的辩证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层层上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空洞贫乏到具体丰富,由片面到全面地辩证发展,形成了正反合的大大小小的圆圈。

    77、黑格尔认为,费希特这样做势必陷入一切事物、对象都说成只是我们主观意识建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而这就“会引起朴素意识的抗议”,并且这也是“朴素意识有权加以抗议的”。

    78、道德理性相当于以个人情感为道德基础的伦理观,它与观察的理性构成矛盾。

    79、     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和形成全部知识的基础。正因如此,黑格尔把他的哲学视为关于真理的逻辑,并把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称为《逻辑学》。这种关于真理的逻辑,不是“教人思维”,而是展现人类思想发展的概念运动过程。人们通过研究思想运动的逻辑,才能自觉到概念运动的辩证本性,从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80、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唯心辩证法的因素,把它系统化了。但是,黑格尔又是在批判康德等人的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体系的。

    81、其黑格尔用一个生动的教堂之喻,说明了哲学在一个时代的根本作用。他说“一个民族的这种丰富的精神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一个大教堂,这教堂有它的拱门、走道、多排圆柱我多间厅房以及许多部门,这一切都出于一个整体、一个目的。在这多方面中,哲学是这样一个形式:什么样的形式呢?它是最盛开的花朵。它是精神的整个形态的概念,它是整个客观环境的自觉和精神本质,它是时代的精神、作为自己正在思维的精神。这多方面的全体都反映在哲学里面,以哲学作为它们单一的焦点,并作为这全体认知其自身的概念。”(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许多的要素构成,这就好比一座宏伟的教堂,它有许多部分组成一样。但教堂不是砖头的堆积,其各个部分都服从一个整体和一个目的,这就是为其信众提供一个宽敞明亮、庄严肃穆、空灵神圣的礼拜场所,其他的附属建筑必须服从这个总的目的。同样,一个民族的精神也不是各种特殊观念的机械叠加,而是由一个作为其内在灵魂的精神原则作为联结各种精神要素的基础和中心线索,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本质,就是这种体现了有机整体和精神本质的总体概念,因而它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最盛开的花朵”和“整个形态的概念”。

    82、黑格尔认为“本质”是指本质在自身之内的反映,即是纯粹映现在思维中的抽象的本质,是作为实存的根据的本质。“现象”是本质表现为它的对立面,即借事物而表现,这时本质是通过他物反映自身。“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是本质的实现,现实只表现自身,外化其内在本质,不复表现他物,因而是最深刻含义的本质。黑格尔的这种唯心主义结构是要表明“本质”这个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自己的运动。但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合理的”猜测,即人类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83、    关于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经作过许多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比喻。我们在这里了解他关于庙里的神、厮杀的战场、花蕾花朵和果实、密涅瓦的猫头鹰、消化与生理学、同一句格言和动物听音乐这七个比喻。

    84、     由此可见,黑格尔是把“哲学”视为对“崇高”的追求,并把哲学的“理念”视为“崇高”的存在。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崇高”即是“理念”“,理念”即是“崇高”;对“崇高”的追求,就是对“理念”的认同,对“理念”的认同,也就是与“崇高”的同在。

    85、黑格尔认为,真实的东西、真理,或者说,表现真理的概念只能是“正”与“反”两个对立面或对立规定的“具体统一”,而不是片面的“正”或“反”。但是,这样“对立统一”的“具体概念”是一个发展过程的产物,是概念从“潜在”变成“现实”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果。

    86、黑格尔的历史观虽然是认为精神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但是它却包含了这样一种合理的猜测: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遵循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87、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的环节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社会,实际上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在他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包含了许多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辩证分析。

    88、     哲学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需要从急迫的兴趣和现实之功利中超脱出来,需要排除“空疏浅薄的意见”。这就是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的深层含义。

    89、邓安庆,男,江西瑞昌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90、古典艺术:在这种艺术阶段里,精神和理念得到了较适合的表现,得到了较明确的表现。一般都用人的形式来表现理念,如雕刻,以身体的感性形式作为表现精神的外衣。这样就比象征艺术进步得多了。它显示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主客观的平衡,显示了青春、谐和、明朗。但是,古典艺术没有表现严重的、暴风雨般的斗争,所以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91、(3)第二类的观察理性是对自我意识与外界事物关系的观察,表现为逻辑学和心理学。

    92、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的论述,是一个体系,它从他的“逻辑学”开始,即从“绝对精神”的纯形式或纯概念发展阶段开始,然后才是“绝对精神”在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领域的发展阶段。

    93、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异己的存在,是与精神对立的东西。

    94、黑格尔认为,悲剧主要是冲突,而矛盾的对立就形成悲剧的冲突,矛盾的统一就是悲剧的和解。黑格尔认为,理念同样在悲剧中,是人类基本的、普遍的、合理的主题,也就是统治人类意志与行为的精神势力。在黑格尔看来,悲剧人物都是伦理观念,如忠、孝、荣誉、爱情、责任等的化身,悲剧的英雄正是以强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体现这种伦理的力量。但是,每个悲剧人物都仅代表了一种伦理观念一个片面,悲剧就是起于两种片面的、互相排斥的伦理力量的斗争。每一个悲剧英雄都有片面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这就包含了失败的种子。这两种互相排斥的力量的斗争,其结局只能有两条:或者得到和解(有外力的和解及内心的和解两种),不至演成悲剧;或者不能得到和解,演成惨痛巨烈的悲剧。在悲剧中,两种对立的力量同归于尽;但被摧毁的并不是伦理观念本身,而是那片面代表伦理理想的当事人。这样,悲剧就体现了永恒的公正,使人觉得理性是公正的。这意思就是说,在悲剧的全部过程中,全面(理性)通过对片面的否定而得到实现。因为在黑格尔看来,片面的善,也可能变成恶;而恶,也可能作为达到善的手段。尽管悲剧的结局是悲痛的,但它正是显示了理性的力量,证明了理性是无往不胜的。黑格尔认为悲剧本身就得到和解,换句话说,悲剧本身就告诉我们,任何的片面性都是要被摧毁的,理性的威力是任何人违反不得的。悲剧给人的是哀怜和恐怖的感情。哀怜的是悲剧英雄毕竟还代表了一种伦理观念,恐怖的是理性的威力,人们必须更尊重理性。悲剧虽然是否定,但终究通过永恒公理(理性)的胜利,冲突的最后归于统给人以肯定的结果。

    95、     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性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那就会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

    96、艺术要向哲学过渡,过渡到(回到)绝对精神自身的最高表现。黑格尔说:“艺术产品的特殊性质已不复能满足我们的最高要求。……思考和反省已经扬弃了艺术。”又说:“从哲学看来,艺术是过去了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对艺术或艺术理念加以思维的概念式的研究,就是艺术哲学。

    97、黑格尔关于“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的上述观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98、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99、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100、在黑格尔看来,意识阶段是个体意识向外的阶段,它以外物为对象。它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

    101、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02、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03、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绝对精神”在纯范畴的领域之外的继续发展。

    104、精神经历辩证的演化阶段,显示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最根本发展源泉——他的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黑格尔简介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校长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