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孔子的故事中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周游【70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6-08 12:02 编辑:admin 点击:
  • 孔子的故事中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周游

    1、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扩展资料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2、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到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齐、周等诸侯国。

    3、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于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

    4、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孔子的故事中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周游)。

    5、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6、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7、“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8、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9、《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孔子的故事中记载了孔子及弟子周游)。

    10、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1、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子路讨个没趣,又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我是仲由。”“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是的。”“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

    13、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14、子张又问老师:“一个读书人怎么样才能叫做‘通达’?”孔子反问他:“你说什么?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道:“在国内有名,在家中也有名。”

    15、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

    1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依次经过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十余国。

    17、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18、兵荒马乱典故的意思: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9、子路没有打听到渡口,只好把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话转述给老师。孔子听后,心里相当难受。过了好一会儿,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诉他的弟子:“人是不能同飞鸟走兽为伍的。鸟是飞的,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飞翔;兽是山林中的,可以无忧无虑地行走。

    20、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21、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22、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23、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24、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5、63岁时,在陈蔡之间,孔子师徒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达楚国,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给孔子,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好离楚返卫。

    26、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历,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吧。”桀溺说完话,又忙着锄地,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27、孔子看到子贡也是一肚子不满意,便问他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当然是了,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孔子笑笑说:“你这就说错了。我只不过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并且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改正。”

    28、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29、公元前497年,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年春天,孔子到达卫国。十月,孔子受谄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师徒又遭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30、62岁时,孔子离开蔡国往叶。后又离叶返蔡。

    31、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32、而同样的问题冉也曾问过孔子,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可以直接去实施。”这件事的全过程都被公西华给看到了,公西华很困惑,就问了孔子原因。孔子说:“这是我在因材施教呢,冉这个人比较畏首畏尾,做事情不果断,如果我的言论能让他勇敢,何乐而不为?而子路这个人的性格还是比较草率的,他需要别人的深切指导,才可以更好的去完成任务。”

    33、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鸡冠花下鸡观花。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34、参考资料:中国网-孔子--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35、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36、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37、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

    38、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扩展资料: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39、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40、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41、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42、孔子反问他:“真是这样的道理吗?子路,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会受人信任,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还会被饿死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那么聪明的比干又怎么会被剖心呢?”

    43、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44、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45、子张是颛孙师的号,复姓颛孙,他比孔子小四十八岁。有一天子张问老师怎么样做官,孔子说:“多听别人讲话,不要疑惑人家,说话要小心谨慎,这样就少犯错。多观察,不做危险的事,做事也小心谨慎,这样就免得反悔,说话少犯错、做事少反悔,这就是做官的诀窍。”

    46、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及其弟子路过这里,便把子路“问津”的河流叫子路河,“问津”处所在的乡镇叫子路镇,还有一个村子命名子路村,一条街道命名子路街。子路镇、子路村、子路街、子路河都是因“子路问津”这个典故而得名。

    47、并且还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要倡导了仁义礼智信,他的一生当中有三千个弟子,在这三千个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个贤人。

    48、1)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

    49、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50、明清时期,曾有人在子路“问津”处立过三块石碑,以示纪念孔子师徒在这里留下的轶闻。这三块石碑,遗憾的是丢失了一块,现存两块。一块是明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五里村;另一块是清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洪河村。

    51、孔子知道弟子们对目前的处境都心怀怨气,便想趁着这个机会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坚守节操。

    52、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53、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还没等子路说明来意,长沮手也不停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抬起头,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

    54、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等待封官。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后,势力强大,带领披发左衽的吴兵乘机攻打陈国,陈君连夜潜逃,孔子还是按计划去主持祭祀仪式,外面兵荒马乱,乐工继续奏乐,弟子们强拉他上车,逃出陈国前往蔡国。

    55、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56、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57、将他们周游列国行进的路线放到今天的区域划分来看,他们的路线可以化作是: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最后在按照原路一路返回。

    58、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是故事也是历史。某些书籍记载孔子的先世本是宋国贵族,在宋国的内乱中,孔氏受到迫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逃至鲁国。到孔子之父叔梁纥做了鲁国陬邑大夫,然后孔子就在这儿出生了据说他小时候很爱学礼节,爱读书,时常模仿大人们祭天祭祖的礼仪。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他把母亲同父亲合葬在一起。从此,他更加发奋读书。没过几年,他的才学便远近闻名。

    59、57岁时,孔子返回鲁国。五月,鲁定公死,鲁哀公立。

    60、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61、春秋晚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62、3) 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度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63、“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4、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65、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66、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67、孔子说:“子贡啊,好的工匠虽然手艺高超,但他制造出来的器具却未必能使人人都满意;好的书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君子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用法度规范国家,用道德统治百姓,但却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君王所采纳。现在你不想着如何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完善我们的学说,而是一门心思去迎合当权者的需要,这种志向太不远大了。”

    68、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69、孔子到了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楚昭王听说孔子住在卫国和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十分乐意,打算去楚国大干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