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35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6-07 11:24 编辑:admin 点击:
  • 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14)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13页。(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2、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3、虚假的文本袒露着,真实的文本却隐藏起来。在表达与遮蔽之间,《狂人日记》真是欲言又止,吞吐再三!

    4、(16)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121页。

    5、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6、这两种不同观点的矛盾,才是作者写作的策略。文中的“狂人”,无疑象征着最早一批思想觉醒的人,他们清楚的明白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本质上压抑泯灭着人性,所以他想从人群中逃离。而在其他人眼中,狂人无疑是一个另类,是疯子,需要给他“治病”。双方的矛盾与冲突正是对当时社会与矛盾的隐喻性批判。

    7、(6)鲁迅:《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鲁迅全集》第3卷,第128页。

    8、一些人将责任推给恩铭的妻子,也就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他们说是这个家庭妇女要求严惩,这才将徐锡麟凌迟。

    9、   《狂人日记》是我们中学时期就熟悉的文本,当时读之,懵懵懂懂,不解其意。如今,在王美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了解历史的真相、创作的意图等背景下,对《狂人日记》及“狂人”形象都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也更领会与掌握了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去解读文本与认识事物的方法。(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0、随后,新军士兵用马刀,将端方活活砍死。不仅仅是砍死,还是乱刀分尸。行刑时,马刀不快,连砍多刀才斩下头颅。端方兄弟的头颅,被泡在煤油里,装在木桶中去武昌示众。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两颗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

    11、桀纣是两个人,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桀是夏代亡国之君,纣是商代的亡国之君,他们都曾宠信小人,残害忠良,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也正因此,这二位便成了暴君的代名词。

    12、刚才讲的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其实已渗透到每个人的脑子里,不仅在中国内地,也在香港和台湾。同学们看今天在香港的街上,新鸿基、新地、新时代、新世纪、新光、新世界、新同乐……一大堆“新”,很少有哪家店以“旧”命名的。“老”还有一些,“旧”非常罕见。香港虽然很重视文物保留,愿意保护旧建筑,但在语言上改得非常彻底。

    13、自己在翻阅中国历史书时,突然发现,整整四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吃人史,全都是讲述如何吃人的。

    14、在“吃人”生态中,被吃者找不到真正的凶手。

    15、1923年,鲁迅将自《狂人日记》开始的15篇小说命名为“呐喊”。在主流的想象中,鲁迅是五四时期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的旗手,然而他自己解释“呐喊”道:“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x)确实,作为“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xi)五四时期,鲁迅自甘边缘地位,他不是《新青年》团体的核心成员,只是偶尔投稿,不仅与主将陈独秀(1879-1942)、胡适等不熟,名声也远在弟弟周作人(1885-1967)之下。陈独秀等突然感到引颈呼吁的“新文学”,就在鲁迅的小说里诞生了,激动莫名,也只能托周作人代为催促——“令兄”小说五体投地地佩服,务必请他赶快多写。(xii)

    16、《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17、《狂人日记》里,很多人都觉得主人公是傻瓜,可实际上他是对的,只有他才看到了历史的潮流。当然,他最后也自我否定。但是,在群体与个人对立的情况下,《狂人日记》站在了“个人”的立场上,是个人向庸众宣战,这是鲁迅早期的思想。

    18、两大段话,乍听起来,难道不是不知所云的疯话?但其实又有根有据,第一段来自尼采的人性进化论,尼采将达尔文自然进化论提升至人性领域,认为人远远没有进化完成,人性中还遗留虫、鱼、鸟、野兽、猴子等性,即使进化为人,还不是最终目的,人还需要进一步自我超越,做超人。第二段来自史实,只不过小说有意张冠李戴,将齐桓公说成桀纣,但是易牙蒸子与徐锡麟被杀,却是实有其事。进入狂人的内心追问及其相关知识背景,就会知道“狂语”并未离谱,潜藏真知灼见。

    19、白话而非文言,短篇而非长篇,日记而非故事,狂人而非常人,这些,在当时的小说界,都算惊世骇俗了吧。茅盾称《狂人日记》“前无古人”,(iv)确实,中国文学中还从未出现过如此新奇、另类的文本,无论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是《红楼梦》,诸杰作皆可找到可资凭借的前本,然而,在中国几千年固有的文学史中,《狂人日记》找不到任何参照系。

    20、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21、“吃人”秩序与国民劣根性的关系,《狂人日记》既有所揭示,然而,吾人要进一步追问下去,尚需进入鲁迅尚未涉及的论域。

    22、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23、打破沉默,开始“呐喊”,却没有完全亮开嗓子,和盘托出,因为,“呐喊”的动机,并非十年前日本时期那样“切迫而不能已于言”,而是为了“慰籍”与自己一样“寂寞”的后辈,不是对民众的启蒙,而是对启蒙者的同情,成为写作的动机。“他们的可有”,表明重新选择的“希望”,并不属于自己,而且,希望不再是行动的必要前提,而是被放到行动之后,成为一种可能性。

    24、“吃人”生态中,没有固定的“吃人者”与“被吃者”,只有固定的“吃”与“被吃”的位置,“被吃者”只要处在可以“吃人”的位置,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吃人者”。

    25、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文集《呐喊》中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6、在解构启蒙的热潮中,鲁迅不正是被视作这样的启蒙者的代表吗?

    27、这是“吃人”者必将被消灭的紧急呼号。只要与“吃人”有关,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如果于“无意之中”吃了人,甚至只不过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那都与“吃人”脱不了干系,最终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是一个民族整体的命运!“吃人”,被描述成这个民族的原罪,因而也注定了这个民族的宿命。“狂人”对“吃人的人”被淘汰的忧心,远远大于自身被吃的恐惧,这第一声“呐喊”,是发向整个民族的呼吁。

    28、(xi)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29、1910年的春天,汪精卫在暗杀载沣之前,圈定的第一对象也是端方。后来为追求更大影响,汪精卫才改杀载沣。

    30、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但在狂人日记中的孩子,都“恶狠狠的瞪着我”,这一切,自是他们的父母所教给他们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如他们的父母一样,成为一个吃人者,而后,他会把这种吃人的思想教给他们的孩子,从此以后,“吃人”便根深蒂固的扎根于这个社会之中,这样的社会永远只能成为一个吃人的社会。那些如狂人一般在黑暗中呐喊“救救孩子”的人,或许最终也会被他所要救的孩子们而吃掉。吃人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社会。

    31、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32、   《狂人日记》是一篇象征性和寓意很强的小说。当时新文化运动开始,封建愚昧置于眼前,这文章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国民精神麻木愚昧的痛惜,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鲁迅借狂人的言语,暗喻新文化运动中的困难重重,犹豫与坚定交织,也给了徘徊者一个方向。同时他将封建吃人的事实置于表面,让人无法忽视。而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行者,仿若封建愚昧人眼中的疯子,有过犹豫、逃避,但坚持的是对封建愚昧的批判,是对打破黑暗的渴望。

    33、但是,“吃人”又很写实。小说里讲过几种吃人的形态,比如讲到狼子村时,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意思是:到了非常困难的荒年时,就可以吃人。历史上有“易子而食”,就是闹饥荒时,家长不忍心吃自家饿死的小孩,就跟别人家换着吃。这是一种。

    34、被奴役状态、尤其是为顺从奴役亦即为顺从自身“被吃”辩护,以至于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处于这状态中,并且去“吃人”。这构成了中国文化“吃人”本质的最深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