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庄子简介【48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6-07 11:22 编辑:admin 点击:
  • 庄子简介

    1、所以天下常常发生大乱,罪过就在于崇尚智慧。天下人都懂得去探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懂得去探求他所知道的;都知道责难他认为恶的,却不知责难他认为善的,所以天下就大乱了。

    2、  《庄子寓言故事选》教材所选篇目包含约60则寓言故事,每则故事后附上一首与之相关的古代诗歌。如“鹏程万里”之后附上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庄周梦蝶”之后则附上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蜗角之争”之后则附上白居易《对酒》:“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等等。

    3、天然的木料不被剖开,谁能把它做成木头酒器呢?白玉不被毁坏,谁能把它做成玉器呢?大道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呢!自然本性不丧失,哪里用得着礼乐呢!五种颜色不相混杂,谁能制出美丽的图案花纹!五种音调不打乱重组,谁能制出与“六律”相应的乐曲!毁坏天然木料用以造成器具,是工匠的罪过;毁坏道德以推行仁义,这是圣人的罪过。

    4、南郭子綦靠着几案静坐,仰面朝天,缓慢吐气,形体木然,仿佛与世界合而为一了。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简介)。

    6、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

    7、  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刘笑敢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的开头部分通过详尽的考证,发现了一个语言发展当中的重要线索,即单字词的出现,一定是早于双字的组合词。他注意到几对概念,在“内篇”里,“精”、“神”、“道”、“德”没有出现连用的情况,而“外、杂篇”里则开始频繁出现“精神”、“道德”的连用。如果将《庄子》与能够确定年代的经典加以比较,就会更加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比如在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和更早的《论语》当中,都没有“道德、精神、性命”连用的情况,而偏晚的《荀子》和《韩非子》就开始频繁地出现连用。与此同时,刘笑敢教授还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庄子》“内七篇”里概念的交互使用频率极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七篇”的整体性。

    8、到湖泊沼泽之地去,居住在空旷无人之处,闲居垂钓,自由自在而已,这是隐居江海之上、逃避社会之人,和与世无争、只追求自己清闲的人喜好的。

    9、有那种别人问他“道是什么”就回答的人,这种人是不知“道”的;就是那个问道之人,也是没听说过道。道是不能问的,有问也不应回答。本不可问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本不应回答而回答,这种回答是没有内容的。以没有真实内容的回答去对空问,这样做,对外不能观察宇宙的无限,对内不能了解道的根本,便也不能超越有形的领域,不能逍遥于广漠的虚空。”

    10、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11、在那个时代,所有的人都能无为又有自身成就,还常与自然的大道相契合。后来,德性衰落,到燧人氏、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只能顺应民心,而不能达到与自然的绝对同一。德性又衰退,到神农,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使天下安定却不能顺应民心。德性又衰退,到尧舜治理天下时,兴起教化的风尚,使淳厚变浅薄,使质朴的本性离散,背离大道来追求善,危及德性以崇尚善行,然后舍弃本性,听从智谋的支配,人们用自己的心去窥测对方的心思。

    12、人与无知的东西一样,他的本性就不会离失;人同无欲之物一样,这就是他自然的素质;自然素质不变,人的本性也就保持了。等到出现所谓的圣人,用尽心力去推行“仁”,卖力去达到“义”,天下从此就开始产生种种猜疑和迷惑了。

    13、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15、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16、近代教育家、养生家蒋维乔也有如下说法:“余少年多病,喜读《老》《庄》,实行其专气致柔、心斋、坐忘之养生法。而尤得力于《庄子》,以构成我遗名利、齐生死、独往独来之人生观。

    17、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真知,杨立华对它的理解是,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的知总是不确定的、片面的,而真知要是确定和普遍的,则其只能是不知之知。人总有维持自我统一的倾向,所以会产生出一种企图:将所有变化的经验都纳入到自体之一当中,进而将所有的变化都纳入到自体之一的支配之下。这样的企图或者倾向其实就是各种具体的知的来源。具体的知总是试图把握各种变化,并藉以操纵它们——延缓、阻止、触发和增进。然而,无论是感官经验的认知还是知性的认知,都有无法确定的部分和要素。由于作为具体的知的根源的自知所觉知的只是贯穿在一切变化中的不变之而不变之一是无限者,所以,人的自身同一的维持是指向无限的。自知中的这一无限指向亦贯穿在一切具体的知当中,由此而有无限占有和支配的欲望。对于迷失在无止境的逐物当中的人来说,不知之知是一种需要克服的缺陷,而不是有敬畏的人生的地基。部分醒觉者深刻地知道其根本上的不知,然而,对自己的不知的知道仍然是有分别的、知解意义上的。明确地知道不知之知为真知,等于又陷入是非对错的无限循环了。只有极少数有“圣人之才”的人有可能通过“忘”或“外”的方式体达不知之知——既不知其知、亦不知其不知。这一绝对的知根本上讲是不能形诸语言的。南郭子綦的“吾丧我”、颜回的“坐忘”是短暂的抵达,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正是这罕见的瞬间,才有了将根本知的经验带入言说和思想的世界的可能。如果体认到人的根本性的不知,那么就不会被一切变化以及对变化的具体的知所动摇和左右,而这样的自主不在任何被动的束缚里,是人的最高主动性的体现。

    18、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19、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20、《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22、当今的时代,竟然要让民众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企盼。听说“某地方有贤人”,就带足食粮,奔往贤人之处,搞得在家里抛弃了亲人,在外面丢掉了所主管的政事,他们的足迹踏遍诸侯的国土,车轮的痕迹交错于千里之外。这都是君主崇尚智慧的过错。

    23、练成气听法用支离其德"一个身体残障的人在社会上都会得到如此多的照顾和便利,那一个把自己道德打残的人应该会活得更开心。"

    24、如果合于时代和命运,而使大道盛行天下,就能复归于人与自然的合一;如果时代与命运与自身不符合,就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这是保存自身的方法。古代能保存自身的人,不以争辩雕饰他的知识,不以知识穷尽天下,不以知识耗尽大道,只是高高处于其所居的位置,而返还他的本性罢了。

    25、东郭子说:“那您要指出道的具体位置才可以。”

    26、惠子说:“是人而没有情欲,为什么能叫做人呢?”

    27、古代的关于道的论述有属于如上所述的,庄周听到这种治学风气就很喜好它。这种治学风气是以高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和无边际的言词,时常恣意发挥但又不片面,从不标新立异。

    28、先说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春秋时期的,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还能讲究一些“礼”,孔子的学说基本就围绕“仁”,要求国家管理者实行仁政。

    2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30、颜成子游问:“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形体安定固然可以像枯干的树木,精神也可以像熄灭的灰烬吗?现在靠着几案的人,已经不是过去靠着几案的那个人了!”

    31、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还讲过这样一番人生经历:

    32、这就像到十里近郊去的人,只带三餐粮食而当天返回,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百里远的地方去,要用一夜的时间准备粮食;到千里路远的地方去,就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大鹏与蝉、鸠又哪里知道这个道理呢?

    33、王尔德还曾说过:“这部完成于两千年前的中国书,对欧洲人来说,依然早了两千年。”这说明,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中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仅超越了地域的空间,也超越了历史的时间。

    34、有了真人,才能有真理性的认识。什么叫做真人呢?

    35、如果我们把天才思想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犹如北斗之类的恒星,终古如此地照临着遥夜;一类像划破夜空的流星,在剧烈的摩擦中发出耀眼光华,倏忽消逝。那么庄子显然属于前一类,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曾追随他,自愿成为他的迷弟迷妹。

    36、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37、颜回说:“毁弃肢体,废除聪明,离开身形,弃掉知识,与大道同这就叫做坐忘。”

    38、认识道容易,认识大道后都它无所言说困难。认识道而不说话,才合于自然;认识道而说出来,这是合于人为。古时候的至人,上合于天道自然,不合于人道人为。

    39、稀韦氏(古代传说中的人名)得道后,用道来开辟天地;伏羲氏得道后,用以调和阴阳元气;太阳和月亮得道后,就能终始运行不息;黄帝得道后,就能登上云天;西王母得道后,就能坐守少广山上。谁都不知道道的开始,也不知道道的终了;彭祖得道后,就从有虞的时代一直活到五霸时代;傅说得道后,用来辅佐武丁,后来统治天下;傅说死后便乘着东维星,与众星并列在一起了。

    40、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

    41、庄周独自与天地往来,但又不轻视世间万物,不谴责谁是谁非,和世俗和平相处。庄周的书很不平凡,但内容却随和,书中的言辞奇异变幻,内容广阔,上能与造物主交流,下能与超脱死生的人结谈。书中对道的阐述既弘大而又透澈,书中对道的论述可谓是真理了。

    42、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即绝对的“齐”;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

    43、他的思想,他的学问,他的功力,主要是作用于心灵层面与精神境界,也就是通过释放精神能量,使身处困境的人群在逍遥游中卸却种种负累,解脱重重羁绊。如果用医学术语来表述,可说是起到一种“消结化瘀”“疏肝理气”的作用。

    44、再回到一開始的主題,如果你是一個很會在意他人看法的人,經過我前面的說明,是不是也能明白:這不是一個叫人「不要執著,要看開」就可以輕鬆解決的事件。中間需要修練的量是很大的。

    45、“寓言”占了《庄子》这本书的十分之九内容,“重言”占了这本书十分之七的内容,而“卮言”圣人每天都要讲,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说什么样的话,从而获得万物和谐。

    46、《庄子》竟然成为疗疾祛病的养生“善药”。难怪当代学者南怀瑾说“道家文化很像药店”,“身体健康的时候,大家可能不会在意药店在哪里,生了病马上想到的,就是药店或者医院”。那么,儒家文化呢?他也说了是“日常生活中的粮食店”人要活下去,每天都离不开五谷杂粮。就此,我也悟解了宋代诗人李洪说的“(南华》一卷是医王”的道理。

    47、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