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70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12-27 10:32 编辑:admin 点击: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1、这里我用的是音译Kitsch,没用更广为传播的媚俗。我是对的,晚点你就心领神会。

    2、初读该书是在高在人人自危,奔赴高考无暇旁顾的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是正因异国情味,不是正因超多的性描述,而是当时的我,16岁青年,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朋友间的承诺,跨过高考这座桥就有无限可能,尽管会迷茫但依旧信心满满的我,无法明白这份“生命之轻”究竟是什么。生命是多么沉重啊,即使只有16岁,我也满心疲惫得感慨。

    3、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4、年轻人偏向于快节奏的生活,而年老时却喜欢缓慢的感觉。一方面应该是身体机能的缘故,另外也有经历的原因吧。人在真正辨析事物的时刻应该是缓慢的,但是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各种事之后才能切身体会,正是切身的体会才更愿意自身去执行。只是可惜真正明白的时候身体已经不能提供“迅速”这一个功能,所以会整体呈现缓慢状态。而最佳状态应该是缓慢和迅速的结合!经历过轮回的人就会这样来叙述吧。

    5、那么“反媚俗“是否就是强调对生活的认真和思考,反对盲从,反对随大流。

    6、第最早时候的广告公司,强在专业的营销方法论,以及它作为“中介/代理”强大的资源协调能力。但这种优势,在互联网时代,都消失殆尽,因为信息壁垒被打破了。

    7、人的一生,有两种基础的生存模式:重与轻。重的不一定真的重,轻的不一定真的轻。

    8、前两天,有个师妹要去某知名广告公司实习。来问我,一些职业规划的事情。

    9、“句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性写作方式是让我着迷于这本小说的主要原因,而其对“轻与重,灵与肉”的哲学思辨更是有着启人心智醍醐灌顶的醒神作用。

    10、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11、总之,那半年时间完成了我今天简历的1/3篇幅。

    12、在小说的推进过程中,着几个关键词被分析、研究、定义、在定义,因而转变为存在的类别。小说建立在这几类别之上,如同一座房子建立在它的横梁之上。

    13、读过原著的朋友应知道,我跳过了“灵与肉”的话题。

    14、生命,我多么喜欢的词语。写文章时候,我爱使用生命这个词,来显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轻,何其忧伤的的词语。生命轻飘飘如羽毛,被空气托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飞翔方向,难道不让人伤感吗?这让我想起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那飘飞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轻?生命之轻,竟然无法承受?!哲学意味多么浓啊。

    15、其实,我觉得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也可以。因为这两个都是名词性短语,并没有价值判断取向。而在书中,我们也看到,无论“轻”和“重”,对于我们具体的个体生命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一方面是需要扎根于大地生活的人,一方面又是有不同思想和不同灵魂的人,单独承受哪一方都是会有遗憾的。萨比娜如是,弗兰茨如是。

    16、当作者在轻与重、灵与肉之间的权重进行徘徊的时候,我更相信他在最开始说的:“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只有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多面,才会找到存在的感觉,而这种深刻需要身负巨石,俯身贴近地面而行。

    17、故事大概:关于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出发,诠释我阅读这本书之后的看法。

    18、我想,如果从“形而上”理解,整个世界是“轻”的,它是没有终极意义的。但我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鲜活实在的生活在“形而下”的人,那么该怎么理解这种“轻”呢?

    19、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部经典中,作者用生动辛辣的笔调,将媚俗的实质反讽的揭露出来。而萨比娜在那里扮演了一个与媚俗坚决对抗的主角*。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理解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完美,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正因媚俗在那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对于“”的看法,一群善良的人发疯是最可怕的,正因媚俗掩盖了一切,人性*的真实被研磨在迷狂似的发疯的口号中。米兰昆德拉在那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20、即使是一生与刻奇抗争的的萨比娜,也会对夕阳中闪烁的两扇窗户动容,陷入个人刻奇的境地。

    21、下雨,止间书友,醴陵人,在上海工作。今年目标:多读几本心理学的书!

    22、每个女生都渴望一个男生的身体压在自己身上。“最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接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但于特蕾莎而言,托马斯的肉体毫无重量,正因他同太多然做爱;对萨比娜而言,弗兰茨的身体毫无重量,正因他是一个未断乳的婴儿。

    23、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等。1989年天鹅绒革命前,他的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长期被禁。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虽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2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25、书评| 《一句顶一万句》——在话语与寻找的迷宫中

    26、特蕾莎的加入让托马斯本来失重的生活重新回到了负重的轨道,托马斯放弃了曾经纵情声色的淫靡生活,放弃了城市中体面的工作,选择与特蕾莎来到乡下,过起单纯简朴的田园牧歌生活。可以说托马斯主动承担起特蕾莎身上所负载的重,并带着这份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作为一名读者而言,我很喜欢托马斯与特蕾莎如同隐居般的乡下生活,这种生活是陶潜描绘的桃花源式生活,是亚当夏娃的伊甸园生活,是摆脱了城市的失重与空虚,主动选择的具有相当厚重感的生活。乡下生活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小狗卡列宁,卡列宁是一只淘气可爱的小狗,它给特蕾莎的乡下生活增添了许多风趣,也让特蕾莎的爱多了一处可堪寄托的地方。但好景不长,卡列宁一腿得了肿瘤并扩散至全身,特蕾莎与托马斯决定让卡列宁早日结束病魔的侵扰,也就是用药物提前结束卡列宁的生命,在用药之前,特蕾莎发现卡列宁脸上露出了一个微笑,阅读至此,我想因不舍得卡列宁而落泪的除了特蕾莎与托马斯之外,还有千千万万与卡列宁隔着书本文字的读者,而卡列宁自己在生命行将终结的时候却露出了一个微笑。

    27、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2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故事以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共和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它围绕四个主要人物展开:托马斯、托马斯的情人特蕾莎、情人萨比娜和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在跌宕起伏、爱恨纠葛的情节中,我们讨论了精神和肉体,以及光明和重要性的永恒主张。这不仅是一部人们无法停止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拍手的哲学。

    29、然而换想之,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长河来看,整个人类无限生命的轮回,却也是个人不可重来的生命的重复。

    30、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职责与推卸职责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职责的人,看似一身简单、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能够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lz13)一个勇于承担职责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职责的人走的更远。

    31、这在广告公司,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总保持着可怕的离职率:工作一年即是一方元老。

    32、满纸看似是无关风花雪月,却将含蓄的爱意表达的恰到好处的酣畅,更也少了许多的伤春悲秋无病呻吟的拖沓。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爱情,何尝不更加坚定而永恒?

    33、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

    3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读后感八年级作文

    35、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取该过怎样的生活。

    36、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啊!

    37、但是正因他的六次偶然,偶然的遇到特蕾莎,爱上她。因特蕾莎,他在祖国受外强凌辱时逃离它,又重返它,失去医生这份职业,成为一个擦窗工。所有的这一切是他做出思考,是他生命中的“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但这不是一系列的偶然吗?他最终听从特蕾莎的请求,躲到乡下,没有女生,没有无休无止的偷情。在特蕾莎最后意识到他的衰老时,她表达了歉意。从读者的角度,甚至托马斯自己也认为是特蕾莎改变、甚至能够说是摧毁了他的生活。但他表示他很快乐,很喜爱此刻的生活。我能够想象他的满足,当与命运做无数次抵抗极尽智力理解挑战后,他放下了这些,没有什么务必不可的“使命”,他安心于生活,安心于生活本身,老婆、狗、生活、自由。而在他难受、失望、胃疼的时候,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他也许不会评价。正因他始终有特蕾莎。

    38、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39、巴门尼德看来,宇宙被分割成一个个对立的二元: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对立的一极为正,另一极为负。同时,他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

    40、更何况,那些严肃的、正儿八经的文学评论,又几乎不说人话。

    41、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众多情妇中的一个,她的一生都在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没有沉重负担的生活方式,她不喜欢世俗的谄媚,她就这样一直背叛,但是这样的生活却是让她感到人生虚无。

    42、“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的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4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发表于1984年,1988年被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这部小说以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为宏大历史背景,表现了一群普通人毫无质感的生活和轻飘飘的死亡之旅,揭示了他们被政治漩涡裹挟而去的命运。托马斯是一位小有名望的医生,在布拉格遭到占领之后带着妻子特蕾莎前往瑞士工作,但他即使远离家乡也改不了频频偷情的习惯。他的人生信条荒诞不经,认为只有通过发掘不同女性的不同特质,男性才会找到存在的意义。由于特蕾莎不习惯瑞士的生活,他们便又回到捷克,不久托马斯遭到医院解雇,成了一名擦窗工人。特蕾莎是一位美丽而专一的贤妻,她的性格中也具有分裂性和双重性:一方面,她用宽容姿态接受丈夫的一切行为;另一方面,她又刻意采用一种弱者模样,让丈夫为自身的不忠羞愧和自责,从而将其心灵之爱聚焦于她一人身上。托马斯曾经和萨比娜过从甚密,而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对所有权威性和确定性深恶痛绝,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断逃离可能的情感和束缚。萨比娜也在游戏人生、乐此不疲,大学教授弗兰克却对她忠心耿耿,一心希望和她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关系。祖国沦陷在苏联的铁蹄之下,从小经历了母亲的专制野蛮,萨比娜可谓饱经沧桑。而弗兰克的人生阅历却相对简单,就在萨比娜选择不辞而别之后,他前往柬埔寨支援难民,一厢情愿地认为萨比娜会为他这一举动感到自豪。当小说接近尾声时,四位主人公因为各种原因相继离开人世,他们既不是死于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也并非死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奋斗之中,其死亡可谓轻于鸿毛

    44、我告诉她,这是一线城市一线广告公司的基层员工薪资水准,每年涨薪8%,同时因为工作会占掉你大量的时间,去接外快也会很勉强。所以三年以内,你都需要啃老。除非能力特强,加薪升职都特快,但毕竟少数。

    45、南船北马之前做过一次图书漂流的活动,我自己也有参与。一本冯唐的《天下卵》换同校设计学院师妹的一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明眼人都知道,是我赚了。

    46、而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意识到这个“轻”是虚无。

    47、最后的结局是特蕾莎与托马斯一齐死去,我坚信这是种安慰。而文中提到“卡列宁曾产下两只羊角面包和抑制蜜蜂”而觉得羊角面包是托马斯和特蕾莎,蜜蜂或许是他们最后平静长久的感情。

    48、那些正职的同事,会常在下班后约你吃晚饭,闲谈里也会说起,“贵报”的如何如何,新媒体转型困境,纸媒萧条,盈利下滑,这期有哪份稿子做得不甚优雅。当然,也常有“毕竟南周,某稿只应南周有”的自豪。

    49、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50、但有趣的是,隔了一段时间,我又看到了一组咪咕阅读做的广告。

    51、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52、“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好处---“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好处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期望得到肯定与唯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正因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务必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透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务必应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正因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回报,期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正因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好处。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透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53、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在革命动荡的时期,一切不是那么个样子就要被纠正,为了应该的悲痛而哭,为了应该的幸福而幸福,这样碍于表面的形式,在昆德拉眼中被视为无聊,进行无情的嘲笑。当我们为了无形的标准和潜在的期望而给生活穿上重重枷锁,便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当我们觉得一切都在将来的,现时发生的事情都没有想象中的意义,便会产生一种的即时的空虚和灵魂的虚浮感。

    54、看到了人类、看到了感情里的互相背叛,看到强权入侵、大一统、口号、集权、商业化、嘈杂、秘密监视、无知、懦弱,道德沦丧是非颠倒荒谬可笑。看到了人在生活中的渺小,无能为力可怜可悲。

    55、“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56、米兰·昆德拉这一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面向的是你生而为人的个体,他要叫你回首过往,细心掂量,以前做的那些事,好是不好。

    57、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58、有的同事调去了北京工作,在夏天回来了。这时已经距离我实习结束已经快要一年。他们还是会约我在广州客村喝酒吃烤串,酒肉吃尽,转去KTV,在《北京,北京》的背景乐下,又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地把歌词篡改成《南周,南周》。

    59、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60、既然这样,为什么看呢?呵呵,人是虚荣的。看这本可以显示自己有品位,显示自己阅读兴趣非凡,显示自己的思想达到某种高度。许多时候,阅读有时候是种炫耀。如暴发户炫耀他的钱,读书人炫耀他所看过的书。尤其说自己看懂了,多么荣耀。

    61、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起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

    62、“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63、在一起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两个人在爱情上的观念就像轻与重一样难以在一个水平线上平衡。特蕾莎说:“这个小镇没有人看书。”她对书本着迷,在对父母影响的极强的挣脱欲望之下,渴求着一段忠诚的爱情,坦诚相见,以诚相待。但是托马斯却是一个爱情享乐主义,当他觉得自己对特蕾莎的欲望是睡觉而不是和其他女人一样的性爱时,他觉得这是击中内心的爱的模样,便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地和她结了婚。但是这并没有让他因此而放弃什么,在他心中默认的是,和其他女人做爱在他心中并不会消减与特蕾莎之间的“爱”的感觉,这是两条线,他像孩子一般觉得万事可以两全。

    64、“……我想,他可能挺绝望的,也许在东北某个小城,听说**那一瞬,眼睛都会放光,拼命干了三年之后,以为能进京朝圣般来**上班。但,就像练就了一身伏牛打虎的本领,想去的地方却是文质彬彬和歌舞升平。

    65、我有理由怀疑作者没有说明白。因为他所写的关于生命之轻的思考,过分依赖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识流等等。这些描写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读者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这些理解只是在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有人觉得自己理解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误解。说好听点,就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

    66、没有人比政治家更深谙这一点。只要附近有一架照相机,一见到孩子,他们就会跑过去把他抱在怀中,亲他的脸蛋儿。刻奇,就是所有政治家,所有政治运动的美学理想。

    67、席间,我四下地望,心里悄悄地盘点:以前同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都来了,他们或有职位变动,但却都留在报社,没有一人离开。

    68、在阅读小说后,最真实的感觉是晦涩的。小说中涉及许多的哲学词汇与思潮,似乎人就在梦境、现实与哲学世界里打转。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在故事间有夹杂着大段的第一人生的议论,使得文学与理论相结合,故事与杂谈相结合。在初次阅读的时候,我感到有一点困难。可能,我眼中的昆德拉还很模糊。

    69、“小说的旋律配合,就是为了将哲学、叙事、理想谱进同一支曲子。”“复调”,“变奏”,“音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