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海德格尔【49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12-14 10:18 编辑:admin 点击:
  • 海德格尔

    1、(19)(德)海德格尔:《哲学基本问题》,《海德格尔全集》第36/37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1年。

    2、早在学术教学活动的一开始我就清楚,在实际上坚持天主教的信仰观点的情况下,不受所有的保留和隐蔽的约束影响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对我自身来讲,通过在现代宗教历史学派的意义之中对早期基督教的不间断研究变得不再能够持续。于是,在我的讲座里,我不再提及神学家了。

    3、(1)参见《海德格尔全集》第1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78年,后记,第437页。

    4、恐怕,这是海德格尔感到绝望的开始。因为,一旦一个人在大他者面前失宠,那么,同样依附于大他者的常人们也就会去除通常的表演性的粉饰,道岀一些平时未必能说的真话。况且,海德格尔在与纳粹的关系、在对待犹太学者(包括他自己的老师胡塞尔、老朋友雅斯贝尔斯)的态度上,真的存在不对的地方。这是让海德格尔十分难受的事情。加之海德格尔自己蓄意筑成的双层思想构境,他在形而上学的表面学术场中的争执往往引人误入歧路,使得学术界根本无法真正把握他的本真想法。固然,在一些非形而上学的诗学和艺术作品的硏究中,他也开始让本有思想构境不时地凸现“伟大的瞬间”,甚至在学术讨论里,他也不断暗示绝弃存在的本有思境的彼在,生成了一批现身性文本,可是,真的没有人知道他在说什么。人们要么仍然固化于海德格尔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将其肯定或否定为一个存在论者(它的粗俗形态则是法国的“存在主义”),要么开始猜测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着一个放弃《存在与时间》的人类中心论进而走向晚年非主体性诗学的“转向”。对此,海德格尔真是哭笑不得。这是真正的绝望的开始。

    5、1966年,在《明镜》杂志对海德格尔的正式电视采访中,公众逼问的事情主要纠缠于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对此,海德格尔只有无奈而苍白的申辩。而在涉及他的学术思想时,也只是停留在海德格尔晚期关于技术的哲学追问上。没有什么真正岀彩的地方。对于自己的思想历程,海德格尔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我所有讲授和讨论的主要事情只是解释西方哲学而已。”当然,这种解释不是复述或者“摆脱传统”,而是“回溯思想的历史基础,深思自希腊哲学以来尚未追问的问题”。(3)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初步能知晓一些。有趣的是,当问到1963年海德格尔在与一位佛教徒谈话中提到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理解的“全新的思想”时,海德格尔含糊其辞地又向后退缩了:

    6、与海德格尔一样,斯宾格勒认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本身就包含了有关存在的每一重大问题”,而存在本身又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即与人对死亡的恐惧相关,由此揭示出了“那个谜一样的字眼‘时间’”。斯宾格勒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即是时间,但我们也具有历史的意象,在这一意象中,死亡,以及与死亡相对的诞生,就像两个谜一样的东西。”同时,斯宾格勒还指出:“在生存的决定性时刻,当人……体认到他在宇宙中无边的孤独感时,世界恐惧就第一次将自身揭示为实质是人面对死亡、面对光的世界的极限、面对僵硬的空间而产生的恐惧。”这些话语的风格与《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与恐惧的相关论述如出一辙,让人在读到它们时不能不联想到海德格尔。(海德格尔)。

    7、本书是译者郜元宝从海德格尔大量著作中精选160余条语段翻译整理而来。分为“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五个部分,另附三篇重要论文。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邈无涯际的精神王国。

    8、海德格尔在著名的《明镜》访谈中(1966年9月23日),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9、1969年,海德格尔接受了美国学者理查德·维塞尔主持的电视釆访。在电视釆访之前的准备性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他第一次向世人公开地直接说明自己的真实心情。可是,海德格尔并不想耐心地解释自己布展的逻辑陷阱和思想迷宫:“我说了也白说,没有人懂!”(5)的确是没有人懂,可是原因何在呢?你自己秘密隐藏了“本有”之思,在形而上学的话语中,又另作深刻状,一般的学术常人们当然不可能知晓其中的机关。显然,海德格尔处在一个自己设置的复杂思想表达的困境之中:常人学者落入陷阱,而他自己却掉进陷阱的机关之中。现在,海德格尔真的倍感孤独,他对维塞尔哀叹道:“我孤独,怎样孤独,您不知道。”他发现,“绝少有人能理解我的思想,他们做不到”(6)!海德格尔并不觉得,这一切是与他的秘密文本没有公开发表相关,他仍然坚持认为,这些文本的发表“需要时间,需要恰当的时机”。“思想需要时间,它的时间和它的时间”更何况,海德格尔觉得,今天的人们总喜欢追逐新东西,可是对他已经发表的东西“还没有读,没有真正地读过”。

    10、(1)(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海德格尔全集》第6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9年。

    11、理解一位思想家时,考虑一下他的出身环境是非常有益的。要了解马丁·海德格尔(Heidegger)更是如此,因为他的出生地同时也是他一生活动的地方。他一八八八年在阿尔曼地区的迈斯柯尔希出生,一辈子几乎全是在黑森林和位于黑森林脚下的弗赖堡度过的。在费尔德尔山的半山腰,他有一座小房子。屋内设备简陋,只有几只木头凳子,床铺也简单得像斯巴达人的行军床似的。吃水要到附近的一口井里去汲。小屋前放着一条长凳,海德格尔经常长时间地坐在那里眺望远方的山脉。天上的朵朵云彩无声地移动着,思想也随着在海德格尔的胸中发展成熟起来。有时,他来到山脚下的一家酒店,和邻近的农民聊天,谈些他们关心的事情。谈吐斯文,一字一顿,不紧不慢,这是生长在那里的人们所特有的。海德格尔也是如此。阿尔曼人的气质不仅表现在海德格尔对大自然风光的眷恋和对黑森林一带人民的钟爱上。他的思维方式同样体现了这一秉性:迟缓谨慎,深邃抑郁。孤独寂寞始终包围着他,使人感到在他身上有种轻微的优伤。

    12、这个世界里没有什么规则,就算有,那也是由我创造的。

    13、他在《什么是形而上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他非常喜爱的一个概念“无”。他认为,解释人的存在,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而只能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

    14、我听了里凯尔特的讲座和训练课,莱岑施坦和施瓦茨(约翰福音)的讲座,这些讲座一直到那时对我来说都是被禁止的。除此以外我通过施耐德的讲座和研讨课熟悉了早期和全盛时期的经院哲学(Hochscholastik)。逻辑学的问题使数学的基本慨念和元素的研究对我来说显得必要。我通过芬克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历史的讲座和训练课而熟悉具体的历史研究任务领域和方法。在这条道路上我也了解到狄尔泰的精神历史著作。

    15、现在,当谈论杜尚、沃霍尔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们和这一事件的潜在联系,这并不奇怪,因为从表面上,执着于现代技术现成物的他们似乎是海德格尔最激励的反叛者。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这些装置艺术家的视角重读海德格尔的这篇文章,也许会惊奇的发现海德格尔在此处就像一个装置艺术家:他陈置一个物,剥夺物的原初语境,使得物只能介入到他的论述当中,这并不是“真理的自然介入”,而是“物的被迫介入”。而当复制技术开始泛滥的时代,梵高的《鞋》,某工匠的便池和盒子,它们都是受迫之物。

    16、第一部分中思想道路回顾的核心评论,当然是对海德格尔写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的评论。应该说,这一文本是上述那个“人的此在存在论”计划的第一个公开的实现。因为,在《存在与时间》之前还有一系列没有公开发表的重要的实验性文本和探索性讲座手稿,如著名的“那托普报告”(1922年)、《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1923年)和《时间概念史导论》(1925年)。当然,这时“此在”之前已经没有了“人的(menschlichen)”定语。海德格尔说:

    17、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8、从那一天开始,直到现在,在黑暗之中,黑暗中。

    19、从1909到1910年的冬季学期开始,我在弗莱堡大学神学院作为神学院学生学习天主教神学。在这里我主要热衷于哲学。具体地说,从一开始就基本上着眼于源头(Quellen)(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波纳文图拉,托马斯·阿奎那)。为了理解超出哲学教科书之外的问题,我在当时教义主义者布拉戈的引导下,开始研究洛采和胡塞尔。神学的工作集中在新约全书的注释和教父学之上。对超越诫命的洞见的努力,驱使我对弗兰茨·欧弗贝克展开了一种批判的研究并使我特别对新教的教义历史研究有了一些了解。对我来说,古恩克、包赛特、温德兰德和莱岑施坦的现代宗教历史研究和阿尔伯特·史怀泽的批判工作进入到我的视野,是关键的。我在第一学期的神学和哲学研究,使我在1911年春天里决定从神学院退出,放弃对神学的学习,因为我不能够接受当时依照明确的要求而提岀的“现代派誓约”(Modernisteneid)。我也因此而变得贫穷,但是我仍然决定,作出这样的尝试,献身于科学的研究之中。到哥廷根去胡塞尔身边的计划,也因为我在本地的大学获得了一份奖学金而落空了,这个奖学金一直资助我到申请教职。

    20、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21、绝弃存在:朝向“另一条道路”的隐性思想努力

    22、之所以引述如此大段的文本,是因为它太重要了。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海德格尔在这段文字中竟然没有一处使用强调性的下划线。海德格尔辨识说,1930年开始一直到1936年的尼釆讲座,通通是在一种他性之思中隐匿起来的努力。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定位。仔细思考之后,我觉得这里的“他性之思”,即是海德格尔这些讲座仍然是在形而上学的逻辑中用传统哲学的话语言说,因为他不得不讲哲学家和学生们能听懂的行话。这还有三种讲座本身的外部要求:一是教学听众的需要,二是生成问题的训练,三是工艺性的技巧训练。这一切,将迫使海德格尔在讲座中通常只能进行某种表现性的学术思考和讨论。但是,海德格尔提示说,这些讲座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却是一种隐性的努力,即是在此-在(非《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之中对存有之真理(非存在之真理)之基础性追问的探索,这已经是异质于那种在第一开端中追问存在者本质之存在的主导性追问的努力,因为存有之真理是朝向另一开端的“真正的思想运动”。这显然已经是《哲学论稿》中的“绝弃存在”的思想构境了。但我认为,这是海德格尔的一个事后追认。因为在1936年以前,他还根本没有生成本有论的构境层。

    23、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24、1927年,海德格尔38岁时,发表了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25、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

    26、《道路回顾》(EinRükblickaufdenWeg)—文写于1937-1938年前后,这正是海德格尔决定开始写作秘密文献不久,《哲学论稿》正在写作过程的末端。为什么在这种时候,海德格尔会写下他一生中唯一一篇对以往思想发展的总结性文章?显见的理由,应该是海德格尔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不同于在形而上学学术场境(第一条道路)的另一道路的本真性运思构境层,双重思想构境的基本格局已经生成。这样,他可以一方面继续在形而上学学术场上进行必要的争执,更重要的是,他终于能够平静地在背地里生产自己先行于这个世界的本有思想。与上述那些建构特定他性阅读构境的做法不同,秘密思想构境中的自我小结没有了他性的阅读构境对象,它们通常是海德格尔自己弄清楚问题的自然运思。所以,这里的思想构境和运思现身基本是本真性的本有(Ereignis)。

    27、(3)(德)海德格尔:《哲学基本问题.“逻辑学”若干“问题”》,《海德格尔全集》第45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4年。

    28、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29、我不会止步,踏出的每一步都不会后悔,所以,我下令,只有你不能背叛我,不能离开我左右,绝对不能!

    30、第六是情绪(DieStimmung)o情绪是海德格尔思想构境中的重要方面。依我的理解,这源自克尔凯郭尔的性情说。这个情绪不同于一般心理学和人类学中的心理现象,也不同于《存在与时间》中的畏和死,这里的本有情绪是作为存有真理的看护者的此-在——“人的原初本质的发声(AnstimmungdesursprünglichenWesens)”。

    31、按照海德格尔的这种看法,最核心的一点是:虚无并不是由人们自己引起的,而是虚无袭击战胜了人,就像人会感到恐俱,但不会自己使自己陷入恐惧之中一样。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话来说,就是虚无本身是主动的、积极的。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虚无使得变得虚无。”尽管如此,我们又不能把虚无想象为一个超验的主体。虚无是一个过程。它不是别的,只是使得人生变得虚无的这样一个状态。

    32、但是有一条可以肯定,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属于理性主义。但到了海德格尔,尽管他的哲学从现象学出发,然而他所表述的“存在”,即便不是反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曾经认为,全部哲学史,没有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阐述,结果把“存在”这件事耽误了。

    33、然而,虽然“超人”要追求强力和权力,但它的根本标志并不在于权力,而在于它能忍受“永恒轮回”思想,或者说,是为“权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所要求的那个人类。但为何“超人”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相关呢?两者是何种关联呢?在本书第一个讲座中,海德格尔完成了对尼采哲学中的“超人”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之关联的揭示。“超人”的本质在于“穿越”和“过渡”。“超人”要穿越“末人”。“末人”的特征是“复仇”(这当然是“道德人”和“宗教人”的通病);在尼采看来,“复仇”甚至是以往全部思索的基本特征。所以,“超人”之“穿越”“末人”,关键就在于摆脱“复仇”。故海德格尔在讲座中反复引用和解释了尼采的下面一句话:

    34、复仇之解脱是一种过渡,即从意志对时间及其‘曾在/曾是’的憎恶,过渡到永远意愿相同者的轮回、并且在这种意愿中意愿自身成为它自身的基础的意志。

    35、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也是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

    36、在公众社会里,人可以靠报纸记者的宣传,一夜间成为名人。这是造成一个人本来的意愿被曲解,并很快被彻底遗忘的最确定无疑的遭际了。

    37、在这期间胡塞尔来到了这里,我找到了从我大学第一学期就希望得到的机会,系统地熟悉现象学研究。我中断了我的讲座,因为兵役(为战地服务而做培训)对我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通过每周一次下午的会面我都从胡塞尔那里收到了一些决定性的帮助(Förderung),直到我去往前线。

    38、“超人”之所以为“超”,首先当然是对以往的人的“超出”和“克服”,是对以往的人之本质的否定,也即否定人的理性本质。尼采的做法是“颠倒”:把超尘世颠倒为尘世,把理性颠倒为动物性。进一步,尼采对“超人”的正面规定是:“超人乃是大地的意义”。这里的“大地”(Erde)也可以解为“尘世”,但仅仅把它解为“尘世”又是不够的。上面我们说尼采把“理性”颠倒为“动物性”,“大地”首先就暗示着这种“动物性”。而所谓动物性指的是肉身地存在的“身体”(Leib),是意愿生命本身的全部本能、欲望和激情的统一体,是尼采所谓“权力意志”的一个形态。

    39、1930年后,海德格尔对斯宾格勒的评价再度趋于负面。1936年至1937年的尼采讲座上,海德格尔称斯宾格勒只是一个尼采的“做了机智且风趣的通俗化”解释者;1940年后海德格尔提及斯宾格勒时总是指责其思想是浅薄的。然而,在经历了毁灭性的二战与纳粹的彻底失败之后,海德格尔在1951年的《何谓思?》一文中提及斯宾格勒时又多了些同情性的理解和认可:“人们今天再度更加认同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的警句,除了一些外在的缘由之外,其原因在于,斯宾格勒的话虽然是消极的,但却是尼采的名言‘荒芜正在生长’的正确推论。我们要强调,此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是句真话。”

    40、有趣的是,海德格尔在他的思想道路的小结开头详细列出内容的演讲(2)和专题研究讲座却在具体讨论时没有受到像上述讲座那样的深入评点,廖廖几句就被打发了。演讲属于“它自身的进程”;研究讲座的“练习的札记”被说成并非“总能看到真实的过程”,至多在一些方面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41、阻挡在我前面的东西,就算是父母,朋友,也要消除。

    42、不要再接近我,会死的。我在暗你在明,果然是不相容的两条路。

    43、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44、我爱你们,母亲。所以痛苦着,伤心着,对我而言,仅有怨恨。

    45、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海德格尔

    46、我开设的训练课有:针对研究胡塞尔的初学者的《逻辑研究》之第第四和第二研究;洛采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Deanima);笛卡尔的《沉思录》,一次两课时。针对进阶学生:那托普的《普通心理学》;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狄尔泰的《描述的与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两课时。

    47、从目前收入全集的文献来看,海德格尔写下的四份简历都是用作申请学位或教职的公干,所以,他知道这些简历是写给那些学术秘书和大他者看的东西,因此这些简历都是比较官样化的话语。在这些简历中,其中第一份写于1913年的简历是为了申请博士学位所写,这也是所有简历中最简单的一份海德格尔从他的出生、上学到最后的大学听课,其中没有任何主观评论。与这一简历相近的,是他写于1934年和1938年的简历,只是一种简单的对经历的客观描述。似乎,根本不能建构起一种多于文字的阅读情境。令人感兴趣的是青年海德格尔分别写于1915年和1922年的两份自述。我们先来看第一份。

    48、(3)(德)海德格尔:《德国哲学的当代境遇和未来任务》,《海德格尔全集》第16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