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金刚经最精髓一段【82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12-02 10:11 编辑:admin 点击:
  • 金刚经最精髓一段

    1、《心经》图解,哪怕只是转发一次,也功德无量!

    2、世界上懂得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的,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金刚经最精髓一段)。

    3、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4、首先,金刚经的开始呢,是以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佛祖问须菩提,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须菩提说,当然多。佛祖又问,如果有人散尽家财,像恒河里的沙子这样多的财富去做慈善,那算不算一种功德呢?须菩提说,这当然是莫大的功德。但是佛祖又说,有一种功德比这个更大,那就是在你开悟之后,把金刚经里最核心的四句话解释给世人听,让更多的人开悟,这才是莫大的功德。

    5、金刚经是属于大乘佛法中的一本经书,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一种很是坚硬的金属,这段意思是非常的坚固勇猛的突破每个困难。

    6、修行不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恰恰相反,每一个现实问题都是你修行的最佳入口,都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创业的道路非常艰难,那创业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和你的爱人之间有隔阂,那夫妻关系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的孩子沟通有问题,教育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的身体有了问题,健康出了问题,那生死存亡就是你的道场,每一件烦恼都是道场,每一次情绪也是道场,每一次恐惧更是你的道场。(金刚经最精髓一段)。

    7、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8、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9、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0、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1、曾国藩:离你最近的三个人,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12、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3、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4、因为世界的真相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允许一切现象“如是”存在、“如是”发生、“如是”变化,不去对抗,以一颗博大的心去包容天地,接纳万有,这样又哪里会有痛苦呢?

    15、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1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第一句,若菩萨有我像,人像,众生相,寿者相,皆非菩萨相。佛祖说,如果你看到的菩萨,他长得像我这样的人,或者你这样的人,或者像路人甲乙丙这样的人,再或这像一个长寿的人,那他都不是菩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拜的那个菩萨,他拥有像人一样的相貌,那都不是菩萨。菩萨根本就没有人像,也就是没有像。

    18、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19、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我允许一切的发生。

    20、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2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2、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23、“那您又是如何知道的呢?”“须菩提,过去了的心念已过去了,现在的又过去了,未来的还未来,也不可得。

    24、南怀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25、永远不要给背叛过自己的朋友第二次的背叛的机会。

    26、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着、对众生的执着、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27、第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就是说,一切能够被表述出来的方法都不是永恒的方法,就像露水和闪电一样,随时都会被破灭。方法是认知提升到一定阶段自己悟出来的,是靠执行力和实践的摸索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这个世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更不会有直接就可以拿来用的办法。

    28、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29、“须菩提,你想想,佛有天眼吗?”“是的,世尊,佛有天眼。”

    30、“须菩提,假如有人说佛说过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道理。那么你想一想,此人理解了我所说的佛的义理了没有?”“没有,世尊。此人没有理解佛所说的义理。”

    31、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32、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33、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34、然后修炼成道。般若为梵文音译,这个的意思在汉语与大智慧一样,但是有与大智慧是不一样的。

    35、奉献贵在真心和无私,而不是为了沽名吊誉,或谋取钱财。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所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你所见到的其实并不是你所见到的样子,因为你带来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你见不到世间真实的样子。

    37、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8、下面我尝试着用我的理解去做第二层次的解释,理解有限,只供参考,请勿执着。

    39、第二句凡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就是说,凡是看见我就拜的人,或者听到我的声音就来求我的人,都是执迷于佛祖的表象,这都是邪道,永远都不可能见到如来。永远无法见到真相。

    40、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的。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41、古人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

    42、“这是为什么呢?”“须菩提,本来就没有什么佛法能启发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须菩提,你意下如何?我在然灯佛处,我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吗?”“没有,世尊。按照我意来解释佛所说的道理,佛在然灯佛处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法能使人开启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大门。须菩提,倘若我有得此法,那么佛就不会授记我,对我说:我寂灭后你将成为佛,佛号为释迦牟尼。”

    43、“须菩提,你想想,佛有慧眼吗?”“是的,世尊,佛有慧眼。”

    44、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

    45、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46、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影,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47、想一下,当一个人追求一种东西时,他知道那种东西是具有“空”性的,是因缘聚合的,即使得到了,也是随时会改变的,他就不会执着,他就不会沦为“东西”的奴隶,他知道那些东西是为他服务的,而他才是主人。

    48、金刚经蕴含太多人生哲理,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若人人都心存善念,少点利欲之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49、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50、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51、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52、“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诸位菩萨都不接受福德。”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徳就是要无形相,不执著,当然不应贪恋福德,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53、我们如果抱持这样的观念去看待万事万物,就不会执着,就不会有痛苦。

    54、“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55、“为什么呢?”“须菩提,你要记住: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因此佛说一切法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倘若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应当庄严佛土,那他也就不叫菩萨。”

    56、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57、无论多高明的老师或者成功人士,他们最多只能给你一个启示,是指月之手,真正的方法必须靠你自己去悟、去修、去验证。这就是我所说的凡事反求诸己,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千万不要被方法所束缚,而是要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我常说的那个道。

    58、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59、“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60、塔利班四次到访中国,前三次中方很低调~~~

    61、“什么原因?”“如果真有那么多微尘,佛就不会说微尘多了。”

    62、人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从自己的欲求出发,想得到文凭、学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

    63、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64、人生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刚经》了。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候,已经安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二十分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计时。诸位假使听了一句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为你有所住。

    65、《金刚经》的启示:一生的修行,就是修好八颗心!

    66、比特币10周年大爆料:“中本聪”可能是马云~~~

    67、很多时侯,人之所以痛苦的难以自拔,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痛苦反而更痛苦。内心的不接纳,造成了内在的分裂,这种痛苦远远大于失去本身造成的痛苦。

    68、迷得太深,迷得太重,学佛要破迷开悟。用什么方法破迷?用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清净心来。清净心从哪里来?从持戒守规矩来。佛的教诫,我听得懂,我明了,我依教奉行,求什么?求定。定就是本经经题上的清净心,一丝毫染污都没有,这是什么?这是阿罗汉、辟支佛。再向上提升,不但清净,平等了,平等是不动,动就不平等,不动,三贤以上菩萨的大定。觉是开悟,见性。

    69、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0、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71、  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72、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73、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於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著,但不因此染著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为什麽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根本没有你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74、这四句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聚合而生的事物(包括一切物质、事件、现象、精神意识等),都像梦幻一样,看着真切,实质是虚幻的;也像泡沫映照出的影子一样,虽然华丽,却很脆弱,一转眼就会破裂消散;又好比露珠,虽然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却不能持久,终会消于无形;又如闪电般不可捉摸,转瞬即逝。我们应该用“如是”的态度去看待世间万法,允许和接纳客观事物以其本来的样子和特性存在,尊重和接受事物本无常这一真相。

    75、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76、南怀瑾: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77、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78、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注意!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哦!等到大彻大悟,就会发觉我们白天睁着眼睛做梦,与夜晚闭着眼睛做梦,没有两样。晚上做梦是幻,白天做事一样是幻。可是,我们凡夫众生梦中认为是有,醒来还不愿意承认它是假的,还想继续梦下去;明知现在是在梦中,还是愿意沉迷下去。要晓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

    79、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80、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81、一旦抓住了本质和规律,一切的表象在你面前都如梦幻泡影,万事万物在你面前都如同洞若观火,你随时可以将红尘世俗置之度外,这就是一种洒脱。要明白,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好事或者坏事,遇到的每一个人,好人或者坏人,都是来度我们的,我们经历的每一份惊喜,遭受的每一份痛苦,都是让我们来觉悟的,或好或坏,或痛苦或开心,其实都是我们修行的参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