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米兰昆德拉简介【43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11-17 10:15 编辑:admin 点击:
  • 米兰昆德拉简介

    1、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写“萨宾娜”时说了一段令人难以索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他的画家情人给她自己倒了另一杯酒,喝光,仍然一言不发,带着难以揣测的冷漠,慢慢脱掉了短外套,似乎完全无视弗兰茨的存在。她就象一个当着全班即兴表演的学生,要让全班相信她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没有人看着她。”其实很显然,这是“萨宾娜”反叛姿态的“私人叙事”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孤芳自赏的生动写照。“她从裙子里退身出来,拉着他的手带向靠墙的一面大镜子。她没让他的手抽出,以同样疑问的眼光久久打量着镜子,先看自己,然后又看他。”这时萨宾娜静静地取过镜子边放着的旧圆顶黑礼帽“戴在自己头上。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一位身着内衣的女人,一位美貌、茫然而冷漠的女人戴着一顶极不适当的圆顶礼帽,握着一位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的手。”这里的“圆顶礼帽”和“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象征了某种“公共性”或“宏大叙事”——这本来是具有礼仪性质的冠冕堂皇的公共事物;而“身着内衣的女人”就象征了具有私密性、个体性的“私人叙事”。但一旦将这二者结合在一处,将公共事物私人化,或将私人事物公共化,就立刻变了味了——“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显得极其怪异和荒诞。这里对“女子”与“男子”的特殊强调也暗示出尊卑、大小、高低、外内、强弱、公私等等之间微妙的、富有张力的“对位”关系。因此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放弃了有关“私人叙事”的正面价值判断,但却没有将“宏大叙事”凌驾于“私人叙事”之上,做一个矫枉过正的反拨,他仍旧保持了其一贯只提问题而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的“小说家”原则。但这是他狡猾的伎俩还是无奈的选择?只有他自己知道!(米兰昆德拉简介)。

    2、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作家所说——“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3、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4、米兰·昆德拉第2部长篇小说,完稿于1969年,曾获法国文坛标志性奖项“美第奇”奖。书名取自诗人兰波的一句名言,作家以此为主人公雅罗米尔的成长信条,构筑了一部关于青春与梦想的史诗。

    5、我奇怪地深信,我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有一种超过它自身的意义,都意味着某种东西,生活通过它每天发生的事在向我们讲述它自己。

    6、 她没有设法否认,回答说:“是的!那把我撵出门去呀!”

    7、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米兰昆德拉简介)。

    8、米兰·昆德拉第8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8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作家围绕“身份”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探讨了陌生的自我的问题,沿着自我疑虑的途径,小心翼翼地抵达意识的深处,进行自我观察与诘问。

    9、没有人理解这一点,特别是我妻子,她认为男人持久的爱情标志是他对其他女人缺乏兴趣,但那是瞎说,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驱使我去接近别的女人,但是,一旦我占有了她,一种有弹性的力量会突然又把我弹回到凯米蕾身边,有时我感到我追求这些女人,仅仅是为了弹回到妻子身边那美妙的一瞬(这一瞬充满温柔、渴望和谦卑),随着每一次新的不忠,我反而越来越爱她了。

    10、当我意识到结果一切恰与我所幻想的相反时——不是一个裸体姑娘为一个衣着整齐的男人斟酒,而是一个男人裸体躺在一个衣着整齐的女人腰股之间——我突然看清了我的裸体不太适宜。我看见自己就像裸着身体的基督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放在悲伤的玛利亚怀中,我感到恐惧。

    11、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2、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3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完。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13、他把她拉到怀里(她身体直抖个不停),慢慢地,她又在他的怀中睡着了。

    14、说到这里我可以开始阐释什么是他“小路的艺术”了。路分为两种,一种是公路,一种是小路。公路的目的是连接两个点,其间的空间都只不过是空空的一片,除了用来连接以外毫无用途;小路则不然,每一段小路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有沿途可以玩味的风景,都值得人去玩味,它不只是用来连接两个点,而本身就有自己的意义。《不朽》与很多昆德拉的代表作,都是以秉承着让情节像“小路”一样的观念,它没有一个必然的开头,固定的结尾——它没有终点,因为终点不重要。这同样也表现出昆德拉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抗议:每个人都把自己活成了一条公路,从学生到士兵,从连长到将军,从这里直奔向那里。这也就是说,只有目的地才是有意义的,路上的一切都是人们试图征服的时间,越快越好。然而人生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有多少人能回答上来这个问题呢?昆德拉还描绘了歌德和海明威死后的对话,当然,除了两人及对话那里什么也没有,让人感到一种极度的空虚——这就是死后的世界,这就是公路的终点:虚无。因此,他的小说就是在宣扬一种慢下来体会生活的生活方式,不要被它操控了我们。

    15、起初他什么都不承认。当证据再确凿不过,他便设法说服她,说他跟多个女人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毫不矛盾。可他的说辞前后不一:一会儿否认自己不忠,一会儿又为自己的不忠行为辩解。

    16、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17、塞万提斯派堂吉诃德游走世界,从此撕开由传奇、预先阐释织成的掩盖现实本质的“帷幕”……作为昆德拉的第三部文学随笔,作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对小说、文学乃至艺术的诸多观念进行正名。

    18、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

    19、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抛给我们一个严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能否真的与其“过去”割裂?“传统”能否抛弃?我们所曾固执的信念、秉持、操守、原则、理想、是非等等自我的“历史”甚至人的“历史”是否真能抛弃?这里所追问的不是道义上的“应不应当”,而是事实上的“可不可能”?米翁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负载于我们的“生命之重”不可能抛弃!不抛弃“过去”;不抛弃“历史”,最终就是不抛弃“自我”!

    20、  人在抛弃掉一些东西之后的状态就是“生命之轻”。但在人们不经意或义无反顾的抛弃某些东西的时候,焉知被抛弃的不是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东西,而往往在抛弃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每一次的反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小说中“萨宾娜”这个人物就代表了某种决绝的反叛者或反抗者的形象。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断追求“前进”、“进步”、“创造”、“发展”,现代人匆忙的脚步、疲惫的身躯时时提醒我们要“轻装前进”,于是“抛弃”似乎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必须(现代生活的主旨就是“抛弃”),比如对于“传统”、比如对于“历史”(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又比如对于无用的“道德”。但实际上在抛弃掉这些东西之后(所谓“包袱”),我们发现我们实际抛弃掉的是“自我”,是自我的丧失。生命顿时失重,生活方向迷失,这样的绝对无负重的“轻松”状态却是人所不能承受的。人就像希腊神话中有着悲剧意味的西西弗斯,沉重的背负、无望而执着地重复努力,这似乎是苦难的最好象征。但他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最终看来反倒是负重本身。我们试想,如果西西弗斯一旦摆脱了负重的宿命,或幡然醒悟于负重的“无意义”,继而毅然决绝地抛弃掉那压在背上的巨石,那他也就不成其为“西西弗斯”,而这神话故事本身就会瞬间暗淡了光彩而彻底被我们遗忘----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意义”。

    21、▲朗读|小哆配乐|ValentinSilvestrov-PosludiumNo.3

    22、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23、    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24、古典音乐。昆德拉喜欢用一种谱曲的方式写作小说,为了将哲学、叙事和理想谱进同一支曲,他的小说格外讲求内容和主题之间的旋律配合。用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读他的小说,你会发现他达到了不同要素间的平等和整体的不可分割,就像一支完美的赋格曲。

    25、  米兰·昆德拉说““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正因为“缺乏经验”是人类生存处境,故而经验才弥足珍贵、“过去”才应倍加珍惜。如果说现实是重负-----因为现实承载了过去,是过去的延续和在场------那么,这种负重状态正是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要求。如果失去了重负,人将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方向,继而否定生命和生活本身。我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境遇和非常的磨难时,基于过去经历的生命执守往往能促使我们呼唤出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但当我们一旦“勇敢”决绝地抛弃一切(我们从前所珍视和依赖的东西)后,我们发现面对的是彻底的虚无,但这种虚无却能将我们的生命意志彻底摧垮,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外,呼唤“过去”的回归和对历史的重视,并不等于认同和赞美“重复”,相反在人类历史上一次次重演重复(错误)的悲剧正在于忽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存在。“现代人”立足于彻底抛弃,追求与过去的决裂而一味的“开辟”和“创新”,导致其反倒不可避免地堕入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当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才是真正的地狱重现(米兰·昆德拉如是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无数次的重复”恰恰是因为没有“历史”或忽视“历史”,而固持、反省和回望因延续了历史的“意义”或避免了历史的窠臼,反倒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开出了新异的花朵,“人”的创新和超越不在于抛弃而恰恰在于持守----如果一切只“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固然只有一次,人生也只能经历一次,但就个人所面对的人类整体而言,我们皆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他人生存境遇中去寻找我们行为的坐标和定位,并且理解我们行为的意义(我们全部的创造和反传统的行为也恰恰是基于对过去和历史的坐标定位才显出其“意义”,否则就什么不是。)。在此,米兰·昆德拉又给了我们一次重大的反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未来”而在于“过去”,不在于纯粹和无休止的反叛、创造和抛弃,而在于某种坚守和保持,也就是说,人总要固守些什么东西才成其为“人”吧,至少才能活得坦然和自在些。

    26、米兰·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了解其小说创作理念的最佳入门书籍,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米兰·昆德拉用七堂小说公开课,描绘了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道出小说的幽默精神。

    27、《为了告别的聚会》又名《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的其小说代表作之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小说只写了五天里发生的事,但涉及了很多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生活又展开得非常丰满。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

    28、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29、    夜半时分,她在睡梦中呻吟起来。托马斯叫醒她,可她一见他的脸,就恨恨地说:“你走!你走!”而后她给他讲了她的梦:他俩和萨比娜一起呆在某个地方。一个大大的房间。正中间有一张床,就像是剧院的舞台。她想用肉体的痛苦强压住灵魂的痛苦,便用针往指甲缝里刺。“真是钻心痛!”她边说边握紧拳头,好像她的手真的受了伤。

    30、弗洛姆|王小波|毛姆|普鲁斯特|胡塞尼|卡尔维诺 |杜拉斯|奈保尔|黑塞|伍尔夫|诺曼·梅勒|加西亚·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尔德|约翰·斯坦贝克|米兰·昆德拉|钱钟书|加缪|布罗茨基|村上春树|爱的艺术|追忆似水年华|追风筝的人|情人|红拂夜奔|为什么读经典|裸者与死者|不存在的骑士|霍乱时期的爱情|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悉达多|月亮与六便士|围城|人生的枷锁|局外人|悲伤与理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精子战争

    31、那些受害者并不比他们的迫害者更好。我很容易想象他们的角色调换一下的样子。你可以把它称为一种“不在犯罪现场学说”,一种逃避责任,把一切归咎于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的造物主的企图。

    32、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33、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34、今天推荐的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5、一个源泉是不可能被组织的,如果它不涌出,它就不存在。

    36、她喜欢去公墓,常去那里。不仅是为了拿走花,而且也是为了那里的美丽和宁静。宁静对她是一种安慰。

    37、 最糟糕的是这封信标有日期。信是新近写的,特蕾莎住到托马斯家都好一阵子了。

    38、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3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39、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40、没有比自杀更大的罪孽了,它比谋杀还要坏。谋杀可以是处于复仇或贪婪的动机,但甚至贪婪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违反常情的爱。然而,那些自杀的人却带着嘲笑把上帝的馈赠扔进尘土。自杀是在造物主脸上啐唾沫。

    41、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音乐学院院长。

    42、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