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黑格尔哲学体系【67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7 编辑:admin 点击:
  • 黑格尔哲学体系

    1、1807年出版《精神现象学》,在《班堡报》做编辑。

    2、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地在与自身不同的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必然要经历的领域,不经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绝对精神就没有外在的丰富多彩的形态,就不能最终成为真正自由的精神。

    3、(1)认为当直接的存在最初上升到本质时,本质就被规定为自身同一的关系,本质的自身同一不应是抽象的完全等同,即“抽象的同一”,而应理解为具体的即包含差别的同即“具体的同一”。他认为,严格地把“抽象的同一”和“具体的同一”划分开,是区别辩证法哲学和形而上学哲学的“关键”。

    4、黑格尔没有把道德看作人的善良本性,也不承认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规则。他认为个人内在道德意识与外在的法权制度有对应关系。依据“故意”来“追责”的道德意识,否定了“抽象法”人身刑罚的合法性;而“意图”与“福利”相结合的道德意识是市民社会的幸福观。康德所说的“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并不是“理性存在者”固有的“纯粹实践理性”,而是现代社会发展出的更高的道德意识。黑格尔说:“人作为良心,已不再受特殊性目的的束缚,所以这是更高的观点,是首次达到这种意识、这种在自身中深入的现代世界的观点。”*

    5、还有一种意见把《法哲学原理》或“客观精神”的论述结束于“日耳曼王国”,解释为“历史的终结”。随着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的流行,人们接受了福山的说法: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设定了历史的终结:对黑格尔来说,这个终结就是自由国家,而在马克思那里,则是共产主义”*。

    6、在这一点上,笛卡尔跟柏拉图非常相似,他们都把眼前看到的这些具有物体性质的影像当作是虚假的“幻想”,这是人认识水平低的表现,也是反思首先要摆脱的状态。在柏拉图的“线喻”里,可见世界是第一部分,可见世界里的具有物质性质的实物就是“影像”,而这个实物本身也有“影像”,例如水面的倒影。(黑格尔哲学体系)。

    7、(4)黑格尔是英雄史观者,但是,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不同的是,他认为英雄人物的行动之所以能带来巨大的历时事变,其根据主要不在于他们个人的性格、兴趣,而在于他们的意志与“世界精神”相联系。

    8、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9、其次,这里的精神是什么呢?精神是和物质相对的,但是它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精神或者意识,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一种呈现。黑格尔说:“绝对者就是精神,这乃是绝对者的最高定义。发现这个定义并且理解这个定义的意义与内容,可以说是一切教化与哲学的绝对目标。一切宗教与科学都曾经渴望达到这一点;只有从这种渴望出发,世界的历史才可以被理解。”

    10、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绝对精神”在纯范畴的领域之外的继续发展。

    11、虽然以客观精神的辩证运动为内容的本体论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在先,人的意识在后,这只是从存在的顺序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认识的顺序而言,则是人的意识在先,绝对精神在后,因为绝对精神只是在人的意识发展到最后阶段才呈现出来。这样,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就成为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也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因此,本体论、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

    12、(2)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因而它就是具体的,是“对立面的具体的同一”。因此真理本身就包含矛盾,理念本身即辩证法。

    13、图宾根时期(1788-1793)是学徒时期,也是其哲学和神学思想孕育时期。每一个取得助学金而进入图宾根神学院的学生,学制5年,2年哲学,3年神学。这所公爵们建立的神学院,目标当然是培养为正统宗教和公爵服务的神职人员,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狭隘目标非常明确,因此学院实行的是严格的管理,各种清规戒律限制着理性精神的公开运用。但这毕竟是一个启蒙时代,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个体自由、反对专制、发展科学、遵从理性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14、但根据总是某物的根据,所以根据作为本质总是要把自已表现为“现象”。于是本质论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它要探讨的就是本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根据”一旦表现为现象就进入了“实存”(Existenz,来自于拉丁文exsisto,即“产生”),因为凡现象中的事物都被看作是有根据的或从另一现象“产生出来”的,即此现象是彼现象的根据,彼现象又复是另一现象的根据。一个现象的本质就不再是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而是另一个现象,对本质的追寻就变成了在现象世界中对现象的不断的追寻。这种追寻所指向的目标是“物”,但到手的都是物所由以构成的“属性”,即一些飘忽不定的“质料”,它们之所以构成一个特定的物是由于被赋予了某种“形式”。质料和形式的这种关系看起来似乎是外在的,然而在实存的动态关系中来考察,形式不过是现象事物的自相联系,因而它就是能动的“内容”,所以“内容无非是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无非是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不可能有无内容的形式和无形式的内容。由此所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如“全体和部分”“力和力的表现”“内和外”也都是一些相互转化的范畴,它们使现象界具有了“规律”,而规律无非是现象界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本质关系中,现象就成为了“现实”。这就进人了本质论的第三个阶段。

    15、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与纯粹理智之不同仅在于;在领会时,精神以某种方式转向其自身,并且考虑在其自身里的某一个观念;而在想像时,它转向物体,并且在物体上考虑某种符合精神本身形成的或者通过感官得来的观念。”。

    16、这些早期神学著作是启蒙理性反叛宗教神学精神统治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批判,使得一种现代人的自由信仰变得可能,并具有了理性与道德的基础。信仰与理性、神学与政治这是现代性,从而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核心问题,黑格尔早期神学思想为现代性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使现代真正成为“现代”。在这方面,黑格尔比其他哲学家更有优势和特点的就是他花了很大气力去研究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对于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市场、危机与希望有较深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很难望其项背,后来卡尔·马克思在黑格尔被打成死狗的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既没有人在经济学的知识方面,也没有人在罗马法的知识和宗教史的知识方面超过黑格尔。经济、法律和宗教的研究,使得黑格尔的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17、在谢林那里,“绝对精神”是本身静止不动的,至少在它由于无意识的欲望活动而越出“绝对同一”的范围以前,它是静止不动的;而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本身就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这是因为它本身内部就包含着矛盾,或者说它按本性来说就是矛盾的,而它自身的矛盾就推动它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

    18、“现实”是内在本质和外在现象的统一一因而它具有内在的

    19、存在论还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外观,在思维层次上属于“知性”的直接性阶段。本质论则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本质不过是“过去了的存在”,即存在“原先”所是的东西,存在的来由、根据。“本质”一词(Wesen)在德文中正好是从“存在”(Sein)的过去时(即Gewesen)变来的。从存在进到本质其实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入,追溯其来源和真相,所以本质是存在的“真理”。但由于本质不可能直接把握,而只能像照镜子一样从它的对方身上(首先是从存在身上“反映”出来,所以本质论属于“反思”(Reflexion,又译“反映”)的间接性领域;又由于反映出来的镜像总是颠倒的,所以本质论总要通过对这镜像的再颠倒或否定才能获得正确的观点,它在思维层次上就属于“否定的理性”(或“消极的理性”)阶段。但正因为本质范畴与它的镜像具有这种互相颠倒的关系,所以这些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如“同一和差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全体和部分”、“绝对和相对”、“必然与偶然”等等),理解其一必须理解其他,彼此互为理解的前提,这比起存在论中的单个出现的范畴来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后面这种范畴(如“质和量”、“存在和无”等等)的相互不可分的关系是要通过解释才显出来而不是直接显示在范畴中的。

    20、(2)第二个特点是彻底的理性主义或逻辑主义。从早期自然哲学派别就存在着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如爱与恨、逻各斯等,诸如赫拉克利特等还用火来打比方,但黑格尔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的概念中,使其逻辑化,即把这种能动性逻辑化。黑格尔提出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逻辑的形式,认为三者之间是螺旋式的上升,螺旋的转动就是否定。

    21、1996,ZüricherVorlesungenüberdenBegriffderWissenschaftslehre,Februar1794:NachschriftLavater,hrsg.vonE.Fuchs,ArsUna.

    22、④亨利希认为这一节是对前面的本质运动的追溯(cf.Henrich,1978,S.273);克劳斯·哈特曼(KlausHartmann)持相反观点,认为这一节是“理论上的深化”(cf.Hartmann,S.168)。

    23、现象是扬弃了内在的本质,把本质表现于外,而本质在现象之中。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就是现实。现实因为具备了存在的必然性,因此也叫绝对,是缺乏能动性的实体。他还在现实本身中讨论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绝对的关系中讨论了实体与偶然性、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他认为,本质论的范畴属于必然性的王国,在最后一个范畴的相互作用中,一方既是作用又是反作用,既是对方又是自身。

    24、理念阶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包括生命、认识的理念和绝对理念三个范畴。生命是直接形式的理念,只有把生命纳入辩证法的范畴,才谈得上认识。认识包括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认识的目的是扬弃两者的片面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真理。

    25、原发期刊:《哲学研究》2017年第20176期第66-73页

    26、后来的研究也表明,黑格尔在许多方面,诸如“君王权”“国家”等“敏感”章节是经过了文字修改而得到审查官满意后出版《法哲学》的,所以,对照黑格尔在“法哲学”课程中的口头讲述,特别是海德堡时期和刚到柏林的1818/1819的冬季学期的“讲演录”乃至1824/1825年的“讲演录”都可以发现,黑格尔的真实思想并没有完全反映在1820年的《法哲学》之中。因此,德国法哲学家伊尔廷(Karl-Heinz Ilting)对1820年版《法哲学》的权威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为了客观地反映黑格尔法哲学的真实思想,他编辑出版了《黑格尔法哲学讲演录1818-1831》,收集了黑格尔从1818年开始一直到他1831年去世前的每一次法哲学讲课的学生记录稿。在该书中,伊尔廷把黑格尔的哲学文献对照地加以呈现,并对这些讲稿的背景、黑格尔政治和思想的变化作出详实的“评论”,这是献给学术界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最为珍贵的史料。

    27、“可能性”、外在的“偶然性”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在这里可能性不能理解为形式逻辑的抽象可能性(只要不矛盾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而是现实的可能性,即要考察各种偶然的具体条件,可能性是在大量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体现为必然性的。在这种意义上,“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但从现象的总体上看这种把一切偶然性都归结为必然的“绝对必然性”却反过来把自身规定为偶然性了,这种绝对必然的偶然性就是“自由”(如上帝的自由意志)。所以一切必然性的关系如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是从必然性向自由的过渡:实体作为“自因”是对一切偶性的绝对否定(斯宾诺莎:“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因而体现了绝对必然的“力量”;因果性则把这种力量体现为外部效果;交互作用最终将这种否定的力量提升为唯一的独立的必然关系,它是一切因果性的绝对原因,一切实体的绝对实体,这就是自由。在交互作用中,实体性和因果性这些必然关系都被当作全体中的不同环节而体现了一种“积极的自由”,它使那种作为绝对偶然性的抽象的“消极自由”得到了充实和必然的实现。“因此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而实体的真理就是概念”。这就由现实性过渡到了逻辑学的第一个大的阶段即概念论”。

    28、自然界又是绝对精神必然地要经历的发展领域,是精神发展的必然过程。

    29、二年的哲学学习,论文答辩通过,就能获得“哲学硕士”学位。黑格尔取得硕士学位的论文题目为《抛开灵魂不死信仰,能否完成道德义务》,明眼人一看,就可明白他这是在回应康德道德哲学的问题。康德认为要能实现至善的理想,即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必须相信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是实现至善的先天必然性条件,而黑格尔则假定,如果我要抛开灵魂不朽的信仰,道德义务还能实现吗?从这篇论文可以发现一个青年学生身上具有的那种与伟大哲学家对话的潜力。对于宗教和神学,黑格尔在后来的三年时间内,依然是以启蒙精神和康德的道德神学为基本出发点,寻求一种现代的宗教和神学,正如研究其青年时代思想的狄尔泰后来评价的那样:“黑格尔的神学研究都全然超越了宗教研究的范围,通向了一种新的宗教理想,一种新的、普遍人性的生命共同体”。(1)

    30、主观概念(正)——客观概念(反)——理念(合)

    31、虽然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在外化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形式之前是纯概念或范畴的发展形式,它的辩证运动构成哲学本体论的内容,但是,在黑格尔看来,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管是个人意识,还是人类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所有的历史都是辩证发展的过程,辩证法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从原则上说,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辩证法的某一个环节相对应;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最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因此,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是统一的。

    32、(5)Gadamer,H.-G.,1980,HegelsDialektik.SechshermeneutischeStudien,vermehrteAufl.,Mohr.

    33、1978,"HegelsLogikderReflexion.NeueFassung",inDieWissenschaftderLogikunddieLogikderReflexion,hrsg.vonD.Henrich,BouvierVerlag.

    34、通过目的的实现而达到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理念”,即体现在客体上的概念,这就是“真理”。通常人们认为“概念与客体的符合,就是真理,但黑格你认为真正说来,真理应当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正因为如此,真理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真理是全体,因为概念本身是一个整体,客观性在没有达到与概念符合之前总是零星的、分散的、片面的,不能视为真理;二是真理的整体性决定了它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层次和矛盾关系,因而是对立统一的、具体的,具有“自己运动”的冲力,抽象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三是这种动力使真理成为个不断发展运动的历史过程,它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地一步步把自己实现出来,从“自在”到“自为”并最终抵达“自在自为”,而那静止僵化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所以对真理必须从其整体性、丰富性和能动性来理解,而不能从字面上抽象地、形式地理解,正如同一句格言,从青年人口里说出来远没有从饱经风霜的老人口里说出来那样具有真实而丰富的含义。

    35、(这个点是我自己基于“影像”这个词联想出来的,笛卡尔的影像对应柏拉图的aconsia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结论或想象是否能够对应pistis这是我不确定的,但我联想的根据在于笛卡尔的想象(关键点:与外物相关和需要集中精力)与纯粹理智能力的区别,结论和想象的共同点是都要给出具体的图像)

    36、(3)认为认识过程是“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双重运动的统一过程,而“实践理念”比“理论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黑格尔在这里讲的“实践”虽然是精神性的活动,当时他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论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哲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37、与存在不同,本质是逻辑学的第二个部分和运动阶段,是经过存在阶段中介的。但另一方面,正如存在一样,本质是我们直接设定或预设的(voraus-setzen)东西。我们总是预设了各种各样的存在背后的某种本质(1992,S.3);与重要的本质相比,存在就成了无足轻重的、虚无的(nichtig)、非本质性的东西即显现(ibid.,S.8ff.)。这种本质观将本质与显现分离开来,于是本质就和非本质的存在一样,都是我们直接拿来的或设定的某物(etwas),本质与存在处于一种黑格尔在“存在逻辑学”里所说的某物与他物(dasAndere)的外在关系中,“存在逻辑学”里的这种关系也构成了如此理解的本质之基础。(ibid.,S.8)这样,在本质这里,我们实际上又回到了“存在逻辑学”中的此在领域:“本质作为存在向自身的完全回归因而首先是一种无规定的本质。”(ibid.,S.4)既然本质与存在一样也是某物,那么作为某物的本质就也可以是他物的显现,可以是非本质的东西即某种存在。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关切将这个或那个东西视为本质,于是,本质与非本质(即显现)的区分就成了偶然的、不确定的。本质本来是对存在的否定,但这个否定在此就被证明是存在对自身的否定,因为如此理解的本质无非就是某种存在而已。如上所述,“本质逻辑学”中“本质的东西”(dasWesentliche)与“非本质的东西”(dasUnwesentliche)到“显现”章节的内容,阐述和批评的是以柏拉图和康德为代表的那种传统本质观。(cf.1992,S.10ff.;Maluschke,S.193-1Iber,S.62ff.)

    38、(12)Maiuschke,G.,1984,KritikundabsoluteMethodeinHegelsDialektik,Hegel-Studien,Beiheft13,Bonn.

    39、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发展环节,哲学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哲学史。

    40、③“我思”和“我在”“我思”或者思维是“我在”的一个属性,而只有这个属性不能与“我”分开,所以只有“我思”才能够标示“我”的存在。在这个基础之上,笛卡尔才会说:“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这个思维虽然指的是一种意识活动,并且“想象”也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而被包含在内,但是这种意识活动的侧重点在于不依赖于外物的思维活动本身,强调的是思维本身所具有的自足性,它自己的活动是它自身存在的原因。

    41、(4)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具体的,是一个过程,黑格尔就认为“真理本质上又在认识中”,因此,认识也就是一个由无知到知,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发展过程。

    42、“国家”的环节:国家法——国际法——世界历史

    43、存在论(正)——本质论(反)——概念论(合)

    44、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

    45、与认识论中流行的“符合论”相对立,黑格尔说:“把真理认作自身的符合,构成逻辑学的真正兴趣。”他欣赏斯宾诺莎所说“真理是它自身的标准,又是辨别错误的标准”*。但是,“自身的标准”不是固定的准则,也不是演绎的规则和证明,而是内容与形式的动态关系。对黑格尔而言,形式始终是思维及其概念,而被概念把握的内容则是表象、经验和理性对象。如前所述,在不同层次的精神运动中,普通概念(共相)经由普遍的经验概念上升为知性概念和理性概念。对这四种概念,黑格尔有两种组合:一是把经验概念和知性概念合称为思想,另一是把知性范畴和理性概念合称为纯概念。第一种组合的意思是,思想改变了“感觉、直观、表象中的内容”,在意识中呈现出这些感性对象的真相*;第二种组合一方面说“纯概念”不与表象和经验的内容相混杂,另一方面说“纯概念”从表象和经验中提炼出本质和一般规律,因此比经验的普遍概念更接近于真理。

    46、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中的主观和客观的同一与差别就是它内部的最本质的矛盾,它就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克服这种矛盾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他把这种矛盾进展叫做精神运动的辩证法,实际上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矛盾统一的进展过程。

    47、实际上,在这种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开端这里,黑格尔看到的毋宁是倒向康德物自体的倾向,因为对黑格尔来说,无规定性意味着不可认知性:“在没有规定性的地方,知识也是不可能的。”(1991,§36,Zusatz;TWA8,S.105)这样的开端其实就陷入了一种日常的理解之中:开端是某个独立于主体的、现成自在的客体。这样理解的开端,作为“第一个东西,客观地看,并非必然的,从主观方面来看,则是未被认知的”(1999,S.2008,S.59)。普通知性或反思在开端这里所误以为的“未被规定的直接性”,必然导致开端的不可认知性——这个矛盾也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矛盾和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之一。而黑格尔显然不会接受一个不可认知的偶然开端。至此,可以确定的是,在开端这里,黑格尔只是作为外在观察者来描述“逻辑开端是如何显现的”(2008,S.56),并对这种普通知性所理解的开端加以批判。从整个理念运动的大范围来说,最初的东西也都是要被批判和否定的。因此,迈克尔·泰奥尼森(MichaelTheunissen)把整个逻辑学都视为发挥着一种批判功能。(cf.Theunissen)黑格尔对如此理解的开端所持的批评性态度,可以更加清楚地在1813年的“本质逻辑学”中被看到。

    48、黑格尔所说的道德阶段指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精神。他把康德哲学体系归结为道德世界观,认为其中的道德意识和现实世界充满矛盾:纯粹义务没有现实性,现实世界中没有道德意识。纯粹义务的完成被推倒是永远达不到的无限;道德世界观被颠倒为伪善和道德行为的不可能,精神怀着厌恶逃回自身来了。它是纯粹的良心。

    49、2009,"RobertB.BrandomspragmatistischeHegel-adaption",inNaturwissenschaftundMethodeinHegelsNaturphilosophie,hrsg.vonW.Neuser,Knigshausen&Neumann.

    50、教化王国指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从早期宗教和道德团体异化为支配权利和财富的统治者。善恶观念随着权力和财产的异化而变化。异化到了极端,分裂的语言解构了高贵和卑贱之分。教化阶段的信仰是指德国新教,纯粹识见指信教改革产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在普遍意志的名义下,绝对自由和恐怖所能做的唯一事业和行动就是死亡,而且是没有任何内容、没有任何实质的死亡。这种毁灭性的普遍意志转化为它的反面,变成道德的纯粹意志,启蒙时代于是发展到道德阶段。

    51、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即通过本质而返回到了存在。概念才是本质的存在“真正的存在”。从存在到概念的进展不过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深人,存在在概念中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即自由。黑格尔所理解的概念不是偏硬的形式、现成的框架,而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回头来看,存在和本质的进展都是由于概念在背后推动,它们都是概念形成的“前史”,概念则明确表现为对历史形成的东西的能动的“抓取”(begreifen,为“概念”即Begriff一词的词根)或“综合”(由康德的“本源的综合”而来)。因而概念的运动方式不是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过渡”(如“存在论”),也不是两个范畴的互相“反映”(如:本质论),而是三个一组辩证上升的“发展”。概念论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52、黑格尔的逻辑学作为他整个哲学的大纲,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具重要意义的部分,也是黑格尔的方法论即辩证法的集中体现。但逻辑学在他看来首先是本体论,即关于一切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所以他的逻辑学的第一个作为出发点的范畴就是“存在”,或“纯存在”,由此展开为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

    53、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4、(6)Hartmann,K.,1999,HegelsLogik,hrsg.vonO.Müller,miteinemVorwortvonK.Brinkmann,WalterdeGruyter.

    55、(9)Iber,C.,1990,MetaphysikabsoluterRelationalitt:EineStudiezudenbeidenerstenKapitelnvonHegelsWesenslogik,deGruyter.

    56、然而,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完全抛弃了客观真理。在认识论领域,回到黑格尔所批判的主观确定性,把经验检验当作真理的终极标准。更为甚者,在价值哲学和文化领域,相对主义盛行,最后导致否定一切价值的虚无主义。黑格尔把对真理虚幻骄傲、鄙视、“理性之恨”、“绝望”当作没有哲学修养的人的主观态度;而现在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们却为这些情绪披上高贵的外衣,排斥真理、否定哲学成为主观虚无情绪的偶像狂欢。正如黑格尔所说,把一个以普遍为原则的哲学与一个根本否认哲学的学说平列起来,“认为二者只是对哲学不同的看法,这多少有些像认为光明与黑暗只是两种不同的光一样”*。现代哲学的状况岂不令人悲乎?

    57、3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显现运动的。

    58、关键词: 开端/ 直接性/ 中介/ Reflexion/ 原始分裂/

    59、能不能说黑格尔轻视道德,相信人性的根本恶,把自由归结为只有上帝才能实现的目标呢?我以为不能如此解释。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人的内在主观性领域,“它主要以尊严的形式表现出来。尊严的基础就在于它涉及一个为我而在的不可触动的领域”*。黑格尔与康德的分歧在于,黑格尔更加关心自由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他说:“法的东西是自由意志的外部定在,意志在一个外在领域赋予其自身以实存。意志使自身成为客观的;人只是作为财产所有者才是自由的。”*

    60、(2)黑格尔并不否认历史中的偶然性的存在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但是,在他看来,历史绝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61、但是,近代认识论哲学要求在认识对象之前考察认识能力。在《精神现象学》导言中,他用“媒介”和“目的”的关系说明认识论哲学的偏差。认识能力的批判本来只是认识真理的手段,最终却成为回避真理的理由,“导致了目的的反面”*。

    62、(3)黑格尔针对当时否认矛盾的本质性、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情况,坚决地主张矛盾是比同一更深刻、更本质的范畴,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63、伯尔尼时期(1793-1796)和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是黑格尔早期哲学原著从康德思想中独立出来予以确立的时期,前3年和后四年同样重要。大学毕业后做家庭教师似乎是当时一般人的必经之路,真正开始进入社会工作,养活自己,平常不过,但对于黑格尔而言,却是其反抗命运的一种坚定选择。因为他大学毕业取得了神学“资格”,本来是可以在神学界谋求一个牧师岗位或神学“助教”职位,但他显然对做牧师毫无兴趣。不过,这三年时间对黑格尔的刺激也非常大,首先是费希特在这几年内迅速成为继康德之后的一个重要哲学家,登上了耶拿大学哲学教授的讲席,而谢林也在费希特之后风起直追,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开始谈论超越康德又超越费希特的话题了。

    64、相互承认欲望是类意识,但一个自我不可能普遍低获得其他自我的承认,要求承认的欲望于是成为生命个体之间的生死斗争。生死斗争的结果是胜利的一方成为主人,失败的一方成为奴隶。主人是为得到普遍承认的冒险献身的自主意识,奴隶意识是苟活求生的依赖意识。主人只有被奴隶所承认才有自主意识,而努力的依赖意识在于顺从主人的意志。主奴关系是精神现象学的精彩篇章,是运用辩证法的典范。黑格尔用思辨的语言说明了阶级的起源、劳动的异化及其价值、劳动的创造历史和造就人的过程等具体道理,说明了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趋于平等和自由的。

    65、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少年时代是一个表现平庸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后来却焕发出过人的哲学才思。大学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他为之欢欣鼓舞,曾与谢林、荷尔德林三人一起植“自由树”以示庆祝,并且直到晚年仍坚持肯定法国革命的基本原则。他与谢林同学,却远不如谢林幸运,大学毕业后整整当了八年家庭教师,直到1801年才以编外讲师的资格走上耶拿大学的讲坛,六年的讲课既没有给他带来财富,也没有给他带来名声。普法战争后耶拿大学停课,他一贫如洗,经人介绍去班堡当日报编辑,后又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八年后才以他发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所获得的名气而受聘为海德保大学教授。又过了两年,即1818年,普鲁士国王亲自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831年因霍乱病逝世,其间一度当选柏林大学校长。他的哲学思想在最后这段时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不仅占据了德国大学讲坛的统治地位,成为普鲁士国家的官方哲学”,而且远播国外。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以及由后人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等等。

    66、一是“自在的”状态,此阶段以逻辑学的原则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