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现代诗100首【24句文案集锦】
战争现代诗100首
1、便是你的战场。抗日战争的现代诗6《前方的神射手》(节选)
2、郑愁予(1933-),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出生于山东济南。幼时随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同年随家人赴台湾。1963年,他成为现代诗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之后任教于耶鲁大学,并入美国籍。现居美国纽黑文,亦担任香港大学和台湾东华大学特聘教授。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作为现代派的一员,他却以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杨小滨注)(战争现代诗100首)。
3、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出太行一九四Ο年五月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4、①口语化的“打”字,既随意,又亲切。如果用“从”,则会流于平淡,疏远。
5、③紧闭的肉体”带给人一种紧张感,“紧闭”有带“封闭”和“禁制”的意思,“紧闭”与“肉体”放在一起,明显带有欲望被压制的含意,这既是行为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与冬天的植物状态较为接近。而“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被“永远的迷惑着的”来修饰,表现出我们一方面受到禁闭,另一方面却因渴望而迷惑。
6、②“记起战争”四字点明抒情者的战士胸怀,写出时代环境和特色,跟明月夜的和平静谧构成对比,造就颇具张力的反差,引发下面的感慨。
7、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8、这种反抗的力量,来自于他们对爱的表达。比如绿原,这个活跃中国诗坛半个多世纪、历久弥坚的诗人,在初登诗坛时,却是个山泉一样的清纯少年。1942年,曾经发现和培植了七月派众多诗人的胡风先生,为绿原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童话》,收在《七月诗丛》中。
9、我向你鞠躬,再举起我的明灯,照亮你的前行。
10、②这句诗显得有些多余,但从节奏上看,又是必需的。
11、典中之典丨桑克:我最喜欢的10首外国现代诗
12、绿原的这本《童话》,与七月诗派的战斗精神迥然不同,诗人以童话的境界,弹跳的思维,魔幻的色彩,呈现出幻美精致的诗意追求。语言的活泼跳跃和交互撞击,呼唤出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
13、在诗人的笔下,无生命的一切变得有了生命。春天渴求着拥抱花朵,花朵从大地中伸出。“反抗着土地”,是指花朵不甘心藏在土地下面,它想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美丽。这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张扬。
14、③因为月夜提供了跟当时时代精神不合拍的“闲逸”和“恬然”吗?
15、曾卓的诗朴素而又感人,并富有艺术功力,如第二节的“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语言上不加任何雕饰,读起来却有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之感。诗中的每个字词和比喻都带着诗人的体温和情感,正如诗人牛汉所说“他(曾卓)的诗即使是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
16、这种转变同样发生在七月诗派的其他诗人身上。登上诗坛时,他们是如此年轻,即使和后来的朦胧诗及第三代诗歌运动的诗人相比,也显得太年轻了。牛汉、绿原初登诗坛时还是中学生,彭燕郊发表第一首长诗时只有19岁,田间完成第一本诗集时只有17岁……然而,他们却担负起家国的重任,走进了战争的硝烟。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他们的诗歌风格冷峻、宏大、峻急,甚至充满隐秘的神性和浩远的咏叹。而这一切,都源于伟大的抗日战争。可以说,抗日战争成为七月派诗人壮美而残酷的“成年礼”。抗战成就了七月派,也磨砺了七月派,使他们成为一个过于早熟的诗歌流派。这批天才诗人在战争中过早地成熟了,结出了丰美红硕的果子。令人敬仰的是,在后来的岁月摧残中,这早熟的诗歌,早熟的诗人,早熟的流派,始终没有改变。牛汉、绿原、曾卓、冀汸、彭燕郊……这些中国新诗史上光彩夺目的名字,诗歌给予了他们荒谬的命运,而他们给予诗歌的,是严肃的敬畏和贯穿一生的信仰和爱。
1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8、学术不端|克隆猴|转基因大米|李红良|安金鹏
19、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20、2017年诗想者:编辑与书的相遇如一场初恋
21、诗人并不满足于描写自然界,而把笔触转到了“人”的身上,这也是全诗的重心所在。这里的人是青年,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这首诗由自然界的春天写起,由物及人,主题是觉醒和等待。对春天的抒写与对希望的期待顺理成章地联系起来了。这是一篇春天的宣言,代表着年轻人对一个新世界的期望和憧憬。
22、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长期生活在青海。参加过朝鲜战争并负伤致残,其第一首诗即写于战场上。回国后响应政府号召前往西部,在那里因诗获罪,沦为囚徒。后虽平反,其困苦的生存境况却没多少改变。昌耀的出现和诗风的成形,远在文革之前,但他的被发现、引人关注,以及对当代诗歌构成影响,却要晚至1980年代。处女集《昌耀抒情诗集》出版时,他已年届五十。以后又有《命运之书》、《昌耀的诗》等诗集面世。2000年3月23日,昌耀因骨癌晚期不胜其痛,跳出三楼病房自杀。(陈东东注)
23、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陕西兴安。早年两度游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曾为支持学生运动数次辞职。五四时参与编辑《新青年》,是中国新诗最早的实践者之著有《秋明室杂诗》、《雅书丛话》等。亦是名重一时的书法家,民国初年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蒋介石之母王夫人的墓志铭便出自其手,“文革”期间诗文手稿和墨迹被洗劫一空。其诗歌清隽秀朗,境界深远,与其书法作品在风格上颇为相通。(蓝蓝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