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79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8-23 10:16 编辑:admin 点击:
  • 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1、领导者不要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言必行、行必果。

    2、李勤当即站起来表示:“做不好,我下台。不过下台之前我会把杨元庆和郭为干掉。

    3、另一方面,义是与利相对举而言的,“小人士”为了“生存”,是不敢不“言必信行必果”的。即便是就今天的情形而言,如果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准则,在相互间的“利益交换”中,“小人士”是无法“混”下去的。尤其是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信(契约精神)”是寸步难行的。(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4、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5、那么,为什么不仅能做到“言必信”,同时还能“行必果”的“士”,反而成了“小人”呢?

    6、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7、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8、正确理解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涉及到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判别逻辑,以及之所以做出这种结论的道德观念依据。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在内在联系上加以贯通,才能准确理解孔子的真实意图。

    9、这是为领导者背信弃义寻找理论依据吗?显然不是,因为孟子明确说出了为什么不一定言必信、行必果,因为还有一个比信更高的准则:义。义者,宜也,做合适的事,做道义上该做的事。

    10、我们先来看孟子的第二段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1、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ao)之人,何足算也?”(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什么)。

    12、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13、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14、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记录孔子语录的《论语·子路》,此句全段是:

    15、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6、“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最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17、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看似一些“小问题”上心口不反映的是d章意识薄弱、纪律和规矩意识不强,本质上是对d不忠诚、不老实。如果不给予重视、不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两面人”、背离d章要求,丧失作为一名d员的条件。

    18、能力:我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掌握了什么技能?(如何做,懂不懂)

    19、环境,行为,能力属于下三层,信念,身份,精神属于上三层。

    20、罗文上尉当属执行力优秀的典范,当罗文接过美国总统手中的信时,他不知道加西亚在哪里,他只知道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是进入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并找到这个人。他二话没说,没提任何要求,而是全心全意地立即行动。他始终如一地坚定决心,排除一切干扰,想尽一切办法,用最快的速度达到了目标。

    21、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22、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23、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大人物(或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24、  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士’了。”

    25、孔子并非鼓励鼓励言行不一。他看到了问题所在:有些坏人在某些时候说的话,也是真诚的,也有可取之处,不可能都坏;有些好人,某些时候说的也不一定对。再进一步,即使是君子之道,完全真理,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它需要特定环境,特定时空,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纠偏。为避免名人名言被别有用心者拿来当作攻击他人的武器。因此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一个有权力的人,不能专因一个人说过什么话就去举荐他,也不能因为一个人行事有缺陷就连他说的话也不理。

    26、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清,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变成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27、在这里,相当于子夏“代替”孔子间接回答了“什么是学”的问题。在子夏看来,“贤贤,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四项就是“学”。

    28、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9、原文:《论语》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30、《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31、总之,赤子之心是一种充满德性的纯粹善良之心,所以,大人“不失却他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则必然是受人尊敬(尊崇和敬仰)的人。

    32、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33、事实上,我们发现,孟子的这些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有子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的“翻版”,但却没有有子的说法语意更加准确和逻辑更加严密。因为在有子的观点里,我们可以得出清晰无误的结论,即:信该不该守,应该看一看所许的诺言能不能符合义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就去践行,不符合就不去践行。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不存在“君子小人”和“大人大众”的区分,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二者的内在统一。

    34、孔子认为,即便是普通人,你也得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他说的很明白:第三等的“士”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普通人,其内含的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是对普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一点只是基础而已,勉强算为“士”。之所以只能算是第三等“士”,是因为他的境界还不够高,如何才叫境界高?就是第一等所谓的“行己有耻,不辱使命”,即所谓的有自己的信仰,而且会办事;然后是第二等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且“人们认可他夸赞他”,即有道德;到最后才是第三等的“说到做到,做就做到底”,即只知道硬拼死干而已,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第三等“士”起码坚持了“信”和“果”,“信”就是有信用,既表示在一件事上信守承诺,又表示在经常做事中别人能信任你的话,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认为“信”是做人的基础;“果”即有结果,不能做着做着没消息了,必须得有个结果,而且是你最初承诺的效果。孔子认为,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还是比那些“斗筲之人”强得多。

    35、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36、如果“大人”不是与“小人” 相对称的大人,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人”是不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大人”?如果是指《易传》中的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文言》传),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层次的人拿到这里来去对照孔子“谈士”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行径呢?这种对比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吗?

    37、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38、用另外一位圣人孟子,他说的更加直接,《孟子离娄章句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39、言必信,行必果,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40、子贡问:“敢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出言必定守信,做事必有结果。这是像石头一样固执的小人啊!但也算是次一等的士吧!”

    4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2、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43、孔子说这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一次到了魏国,遇到了一群强盗,要杀孔子他们,孔子告诉强盗,他是谁,请不要杀他。强盗之中,估计也有读过书的,知道孔子很有名,那就不杀吧。但要孔子保证,不能向官兵告发,孔子点头同意,于是强盗就放孔子一条生路。

    44、孟子的这两段话,是不需要注释和解释就都能看懂和理解的两段话。

    45、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46、孔子弟子对信的理解如下(均出自《论语》相关篇章):

    47、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48、·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9、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50、所谓大人,是依照原则而活,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他如何为事情赋予意义。

    51、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52、可见,不仅普通的“诺言”,即便是“盟誓”,由于这是一种受到胁迫的“信”,所以,是完全可以不遵守的,因为“神不听”。

    53、我们揣测,《论语》中之所以收入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是语录体文献,而孔子又没有完整地就某一个命题展开论述,所以,孔子的一些“高徒”就根据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巧妙而不失分寸”地进行了“补充式”阐释,以使阅读《论语》的人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无解式疑问和永久性疑惑。

    54、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55、再回过头来看孔子这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还是处于下三层的位置,这样的人,只重自己的诺,只是根据自己的环境和行为而为人行事,而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事情当做不当做。

    56、网上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名著解读。很多像于丹一样装腔作势,一惊一乍。最常见的如:

    57、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一个实例(《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记载,不过更加详细而已):

    58、《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59、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0、去掉“大人”和“义”的问题,就抽象的意义而言,孟子考虑到了“必(顽固,而且偏执一端)”与“不必”的关系问题,应该算是抓住了问题的“节点”。

    6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2、行为: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63、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64、就是说到就要做到,说过的一件事,不可只是空头支票,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得到结果。

    65、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66、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67、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68、如果不可以,那么,为什么具有“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这个大人可以“法外开恩”而搞“特殊化”,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但却要求普通人惟义所在呢?

    69、释义:信:可靠,可信;果:果然,果真,有后果。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

    70、孔子一方面对信推崇备至,同时又不将信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的对话环境是这样的:

    71、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都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有孟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涉及”,并力图进行一下“修正补偏”。

    72、其实,那个浅尝辄止的家伙解释的也是错的。他浅尝辄止,专骗那些从不读书的人。

    73、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74、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

    75、这个问题出现在《论语》的《子路》篇中,是孔子在回答子路提问时给出的结论。应该说,自《论语》问世以来,孔子的这个结论就难住了儒学名下的所有“弟子”。

    76、那么是不是说“言必信,行必果”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不然,孔子还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可以说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品德,但是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懂得变通,“唯义所在”。

    77、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78、·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