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陶渊明归园田居【44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8-17 09:48 编辑:admin 点击:
  • 陶渊明归园田居

    1、我怀着怅恨情拄杖回家,崎岖的小路上长满荆榛。

    2、白话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3、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4、生命因真实而美丽,诗篇因真纯而流芳百世,这就是《归园田居》(其一)艺术魅力之所在。

    5、这首诗集中地描写了归田之后的日常生活与自适心境,诗意脉络清楚,结构次第有序。开头四句为此诗的首层,它从正面写“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叙说归隐郊野之后,罕与尘世往来,了却心头尘俗之想。

    6、✦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

    7、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8、诗歌的语言就象那茅舍一样质朴无华;其间的意趣就象那缕炊烟一般高速。诗人以叙家常的笔调吐露胸襟,整首诗宛如一条涓涓溪流,以其从容不迫的流动,将作者带入一个

    9、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10、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1、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12、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13、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

    14、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而忧虑,故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15、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16、东晋南北朝时期,整个华夏版图陷入分裂,陶渊明一开始是怀着促成国家统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而出仕的。但眼见自己曾跟过的上司直接篡夺了东晋江山,眼见官场腐败而自己无能为力,他在喊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彻底放弃了再度出仕的打算,从此归园田居,身体力行,成为我国第一位也是最彻底的一位田园诗人。

    17、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18、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19、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20、“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21、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22、“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此二句诗,描画出了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归居田园之后的淳朴农家生活。他依躬耕垄亩维生,勿需醇醪美酒,山珍海味,只要有自酿之熟酒,自饲之家鸡,邀上邻友,共酌共饮,即已足矣。从中亦可见,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23、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24、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要特意介绍陶渊明的祖辈呢?那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家学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的社会结构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由小家庭组成,并且教育由国家统一管理。当时的教育是分散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学。子弟由家族里有学识的人来教育。直系祖辈更会在各方面对下一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5、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26、陶渊明一生曾经五度出仕又五度归隐。他的每一次出仕固然有迫于生计、养育家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使然。他在自己的《饮酒》组诗中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所以,尽管陶渊明一生与很多和尚、道士都有往来,但儒家思想在其心中始终是根深蒂固的。

    2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8、陶渊明一生曾经五度出仕又五度归隐。他的每一次出仕固然有迫于生计、养育家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使然。他在自己的《饮酒》组诗中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所以,尽管陶渊明一生与很多和尚、道士都有往来,但儒家思想在其心中始终是根深蒂固的。

    29、执行主编|罗 莎         编   审|项 蕾

    30、我们在城市里有所房子,在郊区有个院子,或租、或养、或传承。一面城市精英白领,一面乡村采摘耕作。这里将成为一群有思想有实践能力的人聚集与此,借助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打造新时代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

    31、《庄子》中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说一只海鸟被鲁侯请到宗庙里供着,为它奏最美妙的音乐,给它吃最名贵的食物。结果,此鸟被吓得不敢吃喝,不到三天就死去了。另一个故事说两条鱼被困在干涸的洼地里,彼此用唾液来维持生命,苟延残喘。

    32、中国的田园山水诗人并不少,在陶渊明前后有谢灵运,在后来的唐宋还有王维、孟浩然、林逋等等。但陶渊明却是绝少的也是最早的一位真正身体力行投入田园劳动的诗人。

    33、诗人受了十三年官场生活的折磨,今天终于过上了有尊严、无矫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恬适、纯朴、随性的田园之中,那种欣喜与快慰又怎能一语道尽。

    34、“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

    35、陶诗的美,美在朴素淡雅,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其成功的秘诀得益于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巧,指仅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画法。后来用以指文学创作上采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华丽词藻与渲染烘托的笔法

    36、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37、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38、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39、“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40、最后四句是此诗的末层,说明了作者此时心中亦乐亦忧的乃是作物与耕地。

    41、“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42、白话译文:离山泽去做官已经很久,现在又返林野尝到欢娱。且携着我的儿女侄子们,拨开那乱草木寻访废墟。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43、这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篇。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的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做为描写对象,来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