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程颢程颐【42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8-01 09:55 编辑:admin 点击:
  • 程颢程颐

    1、因而,程颢突出宣扬“良知良能”说,认为“良知良能,皆天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2、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宣读祭文(全文另发)。

    3、至此,二程完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建构,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程颢程颐)。

    4、程颐所认为的“理”,重在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如水之所以寒,火之所以热,是自然之理。

    5、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二位先竖在孝感留下的遗迹。

    6、本是师徒的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关系为何走向破裂?

    7、程颢说:“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当时程家是个大家族,对侯氏收养弃婴的行为,许多族人表示不满,“人皆有不欲之色”。于是,侯氏就另外想办法解决弃婴们的吃饭问题(乃别籴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

    8、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

    9、程颢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理者,天也”;认为“器亦道,道亦器”,将道视为无始无终的万物主宰。

    10、周敦颐教二程学习时,年仅30岁,其实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比如他的名著《太极图说》和《通书》都还没有写出来,而那时的大程15岁,小程14岁,也都处于思想未成熟的阶段,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一直在争论二程的道学或者说理学观念,是不是从周敦颐那里继承而来者。

    11、程颢说:“天者,理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2、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兄弟二人年少时皆师从理学大师周敦颐,入仕之后又都曾任崇福宫提举,同时在嵩阳书院讲学。二程之所以在嵩阳书院讲学,其原因有五:

    13、二程曾说:“父子君臣,常理不易。”又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理的原则“推之而四海皆准”,不仅不能违背,而且要顺“理”而行,自觉接受“理”的支配,依“理”行事,具体说来,便是严格遵循封建秩序。

    14、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县,今属(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二程创立的理学后来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七个世纪。自宋代始,黄陂修建双凤亭、二程书院纪念一代思想家。二程在陂留下的“鲁台望道”至今传为美谈。

    15、虽然二程兄弟常在一起探讨学问,但两人的生活之路却并不完全相像。

    16、他们极少提及周敦颐的名字,偶尔提到也是直呼其名或直呼其字。但是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大V,如司马光、张载、邵雍等,他们都使用敬称。这在“尊师”观念浓重的古代学术圈着实反常。

    17、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千年的嵩阳书院,始终吟诵着儒学大师的谆谆教诲与程门立雪的虔诚求学,其蕴含的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的优良教育传统至今仍在传承。

    18、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19、在此以前,虽然也有人提出过“理”,但只是被作为事物的规律提出的,而把它当成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则从程颢开始。

    20、其实从性格而言,二程差异较大,比如《宋元学案》中称:“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大程喜欢每天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然而对人却特别和蔼。《宋元学案》上又称:“明道先生与门人讲论,有不合者,则曰更有商量。伊川则直曰不然。”大程在跟弟子们讨论学问时,如果他听到不同的意见,他会容忍弟子保持自己的观念,而后他再慢慢做思想工作。但小程就不会这样。从生活中的点滴也能看出二人之间的区别,《昨非庵日纂》一集卷十中有如下的话:“两程夫子赴宴,有妓侑觞,伊川拂衣起,明道尽欢而罢。次日伊川愠犹未解,明道曰:‘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伊川自谓不及。”

    21、子女连连夭折,对父母内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存活下来的孩子,溺爱当在情理之中。作为父亲的程珦,对两个小儿子就相当溺爱。

    22、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23、有宋一代,虽然医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达,妇产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在系统的理论支持下有了相当成功的实践,但是,婴幼儿的成活率依旧不高,帝皇之家如此,士庶门第亦然。

    24、▲上下滑动查看征文内容          

    25、  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26、夏芳清,民盟会员,孝感市一中特高级教师,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曾出版《对联》一书。

    27、强调“我”与天地万物不可分,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天人本无二”,只要人们“诚敬存之”,使内心寂然无事,便可达到“仁”的境界。

    28、汪认为周敦颐的确是一代名师,但若说二程是从他那里继承来的道学观念,恐非事实。这就如同当年范仲淹见到了张载,范认为张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就让张去学《中庸》,由此而诞生了关学,但如果把范说成是张的老师,恐怕就不合适。汪应辰在这里拿范仲淹跟张载不是师徒关系,来说明周敦颐也不是二程观念的传授者。

    29、这天,兄弟二人又来到习射的地方,对准湖心的一棵野草,嗖嗖嗖,连发数箭,支支射中,湖水溅起千层波浪。箭都射完了,便叫家人去打捞,准备明日再用。家人来到湖边,只见一个巨浪,把竹箭托起老高,接着又甩入水底,翻了一个滚,不见了。家人觉得奇怪,忙告诉程家兄弟。

    30、程颢和程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31、位居天地之中的登封,受黄河哺育、“天中”滋养,自古以来就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各领域杰出人才,他们或为政一方,或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见解、创造和思想为所处时代打上了一片片“高光”。

    32、程颐虽然也偶谈“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之类,但毕竟谈得不多。

    33、杨时是宋(sòng)朝的大学问家。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zūn)敬老师。

    34、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他的思想后来由朱熹全面继承并大成。

    35、几年前,郭德纲和曹云金这对相声界师徒的开撕,让很多人看到了传统师徒关系的脆弱。郭德纲抱怨说,翅膀长硬了都要单飞,谁都不愿意跟着师父一起玩,甚至自嘲道:“我那儿是专业出叛徒的”。对此,专栏作家雷晓宇表达了一种观点:“传统的师徒关系是一种在新的社会结构里面临被淘汰命运的关系,无论师父或徒弟,面临这种崩坏的危机,不安全感和活络的心思都是必定陡增,又哪来的心胸、气魄和器量。除非师父垂老,徒弟年幼,那又不一样。郭曹二人,没差出岁数来,就更难相与了。”

    36、散文随笔记事类文章2000字以内,小说以中短篇为主,诗歌3到5首,时事评论优先发表。

    37、程颢、程颐勤奋好学,信奉孔子。孔子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他们看来,不会射箭算不得六艺齐全,就决心学习射箭。射啊射啊,早射日头,晚射月亮,风里雨里,从不间断。

    38、程珦娶了侯氏,八九年间,侯氏连生五子一女,但活下来的只有最小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两个。为何说程颢和程颐最小呢?按照年谱来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程颢13岁、程颐12岁,那么,这一年,侯氏应该是40岁,程颐之后,侯氏再无所出。

    39、程道兴先生在中央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文化复兴的战略背景下,得政府之支持,投资巨额资金,历经十三个春秋,建成了恢宏浩大、占地一万多亩、建筑面积三百多亩,集程林、程庙、二程书院于一体的中国最大儒学文化园林、中华理学圣地——“程颢程颐文化园”。完成了程氏家族的千年夙愿,实现了皇家近千年来的祠庙规制,实为中华民族之幸事,必将载入史册,汇入中华文明之长河。

    40、他的弟弟程颐,却和他相反,总认为读书没啥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甚了了。

    41、对于这种认定,后世有着广泛的争论,当年汪应辰在给朱熹的信中就不承认这种传承:“濂溪先生高明纯正,然谓二程受学,恐未能尽。范文正公一见横渠奇之,授以《中庸》,谓横渠学文正则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