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黑格尔人物简介【80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7-18 09:42 编辑:admin 点击:
  • 黑格尔人物简介

    1、黑格尔指出,当我们用普遍术语,如真理、公义、美的时候,我们对它们的意思都有一些模糊的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语言,运用这些术语来彼此交流。但是,我们每个人对术语的意思又有不同的直觉,因此,为了更精准地确定其含意,就需要更深入地分析术语。

    2、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黑格尔人物简介)。

    3、考虑到黑格尔自己显而易见的不安,如下观点(它以不同程度的复杂性和学术上的精微性得到了表述)总是可以得到某种支持:《精神现象学》不能被视为一个统一的、组织恰切的作品,因此,它也不该被视为对黑格尔最终观点的一个可信的陈述。(请参见Haym1857:243里边的著名评论,“《精神现象学》是一部由历史学带来了困扰和错乱的心理学作品,也是一部由心理学带来了毁灭的历史学作品”。关于对这个话题很有帮助的简要讨论,以及当前学界的更多参考文献,请见Pippin1993:53-)

    4、他的答案是不可能: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扮演这个角色,就必要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在这个瞬间,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看作是社会的总代表。

    5、    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曾专门论述中国哲学;在对中国哲学的专门论述中,又曾专门论述《易经》。需要说明的是,黑格尔对中国和印度哲学是很不以为然的,认为“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声名,但无论他们文化上的声名如何大、典籍的数量如何多,在进一步的认识之下,就都大为减低了”。尽管如此,他对《易经》仍然不乏溢美之词。

    6、    但莱布尼茨的确认为,《易经》中的“阴阳”思想与自己的二进制不谋而合,是他的二进制思想的“中国版”。且知道《易经》的核心思想正是二进制后,一直以为二进制是自己独创出来的莱布尼茨,也受到了更大的鼓舞。

    7、黑格尔在1807年1月16日写给尼特哈默尔的一封信里表达了他对这部作品的不满意,这封信是他在通读了清样之后写的:“我常常衷心希望自己可以清除船上到处都是的碎石,使这艘船更加迅捷。在很快就将到来的第二版里边—如果上帝保佑的话!—一切都会变得更好。”(HL:119-20)

    8、就在这一年,他出版了《精神现象学》,他希望这本书可以确立起他本人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地位,从而使他恢复学术生涯。(然而,正如平卡德[2000a:403]指出的,较长的时间之后,人们才明确地认识到《精神现象学》的原创性,“在它出版了十年之后……(黑格尔)还在努力说服公众,他的哲学推进了谢林的哲学,而不只是后者的另一个版本”。关于《精神现象学》最初是如何被接受的说明,请见平卡德该著第256—265页。)

    9、1808年,黑格尔转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全才的黑格尔兼教哲学、古典文学及高等数学科目。这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并在学术界引起重视。他的一个学生把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上的贡献称之为当代的“亚里士多德”,而把谢林称为柏拉图,其意不言自明,柏拉图是开路者,而后者贡献更大。

    10、皮平和平卡德发起的运动,他们一些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的作品,是为了阐述一种「非形而上学的」黑格尔解读。这种解读将黑格尔哲学看作伊曼纽尔·康德的拓展和激进版本,强调了黑格尔和康德相同的方面,即对于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那种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相信,主宰着世界的基本真理,能通过理性本身被先验地知道。皮平他们说,黑格尔并不是在探索什么超感性现实。反之,他是在探索我们用来在世界中思考、行动的各种范畴。

    11、年轻的克尔凯郭尔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他迫切需要发现那个主观的、个人的真理,就像他所说的,一个“对我而言的真理”。跟苏格拉底一样,他拒绝社会已经接受的客观真理。他继续说道:

    12、为探索CMF深度与广度,提升行业水平,军团邀请到:

    13、  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14、黑格尔对于文学艺术非常喜爱,他每到一处,必先打听是否有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在此地。在柏林也是如此,他经常参加一些文学艺术集会。有一次,黑格尔听一场莫扎特乐典演奏会,一曲完了之后,黑格尔向该队指挥克莱因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欢愉之情,但由于他不善言辞,越着急越说不清,口吃得越厉害,克莱因最后总算明白了黑格尔赞美的意思。他后来说:“这一来,我算真喜欢这位口吃的哲学家了。”

    15、    对于很多西方汉学家和颇有成就的中国学者将易经占卜看作“一些过时的咒语集”,荣格是不满的,而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些人士有时也承认他们曾向算命的相士——通常是道教的道士——请求占卜。这样做当然‘了无意义’,但非常怪异的是:所得的答案竟然和问者心理学上的盲点极度地吻合。”不动声色之中,尽是否定甚至嘲讽。

    16、“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着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力,因为威胁着这个权力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要求求助于历史的权力,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力。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阶级,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又只能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的等级。”

    17、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18、夹杂着对位处哲学界顶端的学术明星的挑战的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也夹杂着一点对其理论的不屑一顾,或许还夹杂着早先阅读那些晦涩的著作时的头晕目眩,叔本华真是恨透了黑格尔。

    19、您还可以在网站上查看各位老师的资料以及阅读文章,希望您可以收获一份宁静:)

    20、外文名: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21、《辩证理性批判》出版几年后,抨击也随之而来。

    22、“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案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任务。于是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23、  ?孟德斯鸠(1689—1775年)法国思想家 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

    24、黑格尔还认为,伦理生活的传统概念可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Antigone)中找到例证。在这部作品中,年轻女子安提戈涅与底比斯国王克瑞翁(Creon)之间爆发了冲突。安提戈涅的兄弟波吕涅克斯(Polyneices)在一场颠覆城邦的失败暴动中身亡。克瑞翁明令,反叛者的尸体不得下葬,要让它暴露在野兽和大自然面前。无论谁试图埋葬反叛者,抓到后都要判死刑。这在古希腊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葬礼问题被人视为一件神圣的事情。

    25、在不那么抽象的层面上说,英语哲学界早就迷恋上了由布尔(GeorgeBoole),弗雷格(GottlobFrege),以及罗素(BertrandRussell)和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发展出来的逻辑。先探究逻辑,然后普遍化成为语言哲学,这已经在盎撒大地上成为了第一哲学。从这个角度看,黑格尔的逻辑(可以说是他哲学的核心)要么是一种退化,要么(在所有黑格尔逻辑谈论辩证法的地方)几乎不能让人理解。而且,黑格尔文风的晦涩使得拒斥黑格尔哲学变得极为简单。毕竟,谁知道他究竟在说点什么?

    26、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27、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

    28、在马克思确定的德国历史性当中,他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是现代国家理论最后和最高的形式。

    29、卢格评价说:“这篇文章的句子过于矫揉造作,章法混乱而又过于雕琢。但文章有一种把辩证法运用的过火的批判的天才。”

    30、黑格尔不动声色的优点使他在图宾根的同学中间赢得了“老人家”的绰号,他的名声建立得也很慢,相比之下,谢林的崛起则要迅速得多:他的《先验理念论体系》(1800) 很快就被视为超越了费希特(1762—1814)的后批判哲学,谢林推进费希特哲学的方式与费希特推进康德批判哲学的方式同样激进。

    31、一种在道德上令人受到启发的语义学。为了正确理解具有确定想法和意图的情况,为了正确理解在判断和行为中,将我们用内容确定的概念规范互相联系的情况,我们互相承诺使用一种特定的实践上的承认姿态:原谅,忏悔,信任……如果要将我们正确理解为对话性的生物,我们就有义务建立起一个共同体,在其中,我们用宽容的回忆相互承认:被信任连结起来的、基于信任的共同体。

    32、圣父是披着感性外衣的、受到规范支配的共同体的图像。这种共同体被诸多自我意识的个体互相承认的态度(带有信任的结构)综合起来。

    33、  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确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

    34、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35、“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具体表现为:

    36、安提戈涅认为,克瑞翁的命令只是一个暴君的独断而堕落的意见而已。意见本身并非真理,只是暴君的个人观点。他作为国王颁布这条刑罚的事实并不能改变这一点。安提戈涅认为,有一条更高的律法,乃是神所准许的做法,此律法命令人以通常的、体面的葬礼埋葬死去的亲属。黑格尔在讲课中提到这部作品,安提戈涅在剧中把这种律法说成“神明们的永恒律法”(theeternallawofthegods)。在安提戈涅看来,葬礼仪式是她必须遵守的一个自然的、客观的事实,尽管从人类的律法来看她的行为非法。自然的律法是绝对的,人类的律法则主观任意、反复无常。

    37、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鹜,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38、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39、黑格尔讨论了苏格拉底的方法,从中辨别出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步,苏格拉底会走到三教九流中间,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境况。接着,他挑起与他们的职业或兴趣有关的对话,设法将他们拖入一场讨论。然后,他试图让谈话者脱离与特殊个体境况有关的直接经验,转向普遍真理。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从特殊到普遍的运动,构成了苏格拉底方法的首要元素。我们可以在《游叙弗伦》这篇对话中看到这种方法。游叙弗伦给苏格拉底举了几个虔敬的例子,然后苏格拉底问,所有这些特殊案例有什么共同点。他不想听关于虔敬的特殊案例,而想要查明虔敬本身的精髓和本质是什么。类似地,在其他对话中,苏格拉底对美和公义等等的案例也不感兴趣,而是对美和公义等等本身感兴趣。

    40、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享年55岁),德国人,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41、黑格尔非常坚持体系建构的必要性,他宣称,“哲学的真理若离开了它们的相互支撑和有机统就是没有价值的,因而必须被视为没有根据的假设或个人的确信”(EL:§14,p.20)。

    42、黑格尔针对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发展,讲述了一个总括性的故事,但又总是让所讲的故事与他所处的时代挂钩。当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已经结束,学生们着迷于学习黑格尔描绘的历史上的各种势力,因为黑格尔的史学不仅启发他们理解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所处时代方方面面的发展。

    43、  关于智育的方法,洛克认为关键要使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的欲望。

    44、对于黑格尔的目的论和历史的终结,布兰登在解释时也有困难。对于黑格尔系统的这些方面,布兰登几乎没有提及。

    45、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 全书》于1818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还 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46、《精神现象学》建构了一个“梯子”,它可以用来把我们带向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所致力的那种哲学体系的立场,可以用来把我们带向在后来的《哲学全书》中得到了阐述的那种哲学体系的立场,因此,这部作品有权利被视为对我们恰切地理解黑格尔成熟的体系性作品来说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而他此前发表的作品都不具有这个地位。

    47、    荣格对《易经》的总体判断是怎样的呢?那句话实在是太好了:《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些人,则晞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求真理。

    48、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

    49、精神也不是什么在世界之上的超越实体(transcendententity)。它也不仅仅等同于物质世界。反之,精神等同于社会的世界(socialworld),尤其等同于规范性的结构(normativestructures)。这种结构组成了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尤其组成了人类理性。这种规范性的结构必须体现在物质条件和活动中,但它们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用自然主义的方式描述的(也就是,非规范性的)物体运动。象棋就是规范性结构的一个例子。一个行动,比如说移动一次象棋,不能仅仅等同于在空间中的一次特定运动。因为首先,进行一次移动并不一定需要具体的运动,因为我们不仅可以用各类棋子来下象棋,而且还能不用任何棋子来下象棋。(例如,我们也可以仅仅想象说「黑兵从A5移动到A6」。——译者注)其次,必须由一个行动者(agent)来移动象棋,这个行动者必须遵守一些被广泛承认的、经过历史发展的规则。黑格尔讲的这个故事,有关于精神如何发展,就是在讲规范性结构的进化。这些规范性结构在人类社会的构造和相互作用中得到实现,同时也控制了它们——这使得理性的思考成为可能。

    50、(3)一般与特殊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美应当是一般和特殊的统是普遍的理念显现在个别的感性形象之中,他说:

    51、黑格尔之后众多的著名哲学家,无不是以批判他起家,并且成名的。新黑格尔主义成为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上一大流派。

    52、理解一个确定的概念?对其历史的「理性重构」

    53、这是一种整体主义的、非基础主义的语义学,因为在此没有能独立于系统中其他表述而确定其意义的表述。塞拉斯的年轻同事布兰登拾起了塞拉斯的思维之线,并强调了此事实:我们的概念拥有历史,这历史是一些故事,有关于它们如何拥有各种关系,这些关系使它们成为他们所是的概念。接着,布兰登用这种语义学解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布兰登不仅包括了概念之间的质料联系(materialconnections),而且还包括了质料排斥(materialexclusions):一个概念排斥的东西,或者与它在质料上不兼容的东西,也许比它的内容包含或被包含的那些东西更重要。例如,颜色不能有重量。一条鱼不能是温血动物。这种不兼容性帮助我们解释了黑格尔常常用到的概念「否定的规定性」。布兰登在《信任的精神》中写道:

    54、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感染了霍乱病,在柏林逝世。按照他的遗嘱葬在费希特与佐尔格墓旁。

    55、这个名字在哲学史上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黑格尔是一个“大全”式的人物,他的出现宣告哲学到达了一个顶峰。他的哲学体系旨在将所有他以前的哲学都容括在内。他甚至代表着哲学的“终结”。

    56、因此哲学史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哲学本身,哲学离开哲学史本身便不能成为哲学。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哲学的实存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57、弗洛姆:成熟的人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58、以认识的方式,就是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以实践方式,则是“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也就是说,人要通过实践,改变外在实物,而在外在实物上“刻下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实物中复现了”。因此,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正是由于人要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美学》一书中,他这样写到:

    59、译后记:这部经典导读,激励着读者有勇气走进黑格尔的巨著《精神现象学》

    60、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把辩证法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他把艺术的发展联系到“一般世界情况”来研究,即联系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到经济、政治、伦理、宗教以及一般文化来研究。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

    61、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62、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和集大成者(德国古典哲学则是西方哲学史的主要枢纽),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举世公认的辩证法和逻辑学大师。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主要来源就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63、在那里,他以一篇关于自然哲学的论文获得了私人讲师(Privatdozent,大学无薪教师)的资格,这篇论文讨论的主题与谢林关注的话题关系密切;黑格尔在获得了执教许可证之后,开始与谢林一起开课。

    64、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65、我真正需要搞清楚的是我要去做什么,而不是我必须知道什么……问题在于理解我的命运,明白上帝真正要我去做什么;这件事是去发现一个真理,一个对我而言的真理,去发现那个我愿意为之生且为之死的理念。

    66、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

    67、  洛克主张要把年青人培养成有强健身体、有一定知识、有才干、具有优雅态度并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绅士。这种教育要从德、智、体三方面着手,在家庭中聘教师进行。

    68、在这些学术问题(它们很难得到确凿的回答,请参见Forster1998:547-55,Stewart2008)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更深的、更有意义的关切,这就是,《精神现象学》的写作非常仓促,这使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一种考虑不周、未加统一的性质(特别是围绕着书名页、“序言”和目录的那些令人困惑的地方),该性质使得此书失去了作为对黑格尔立场的稳固陈述的地位。

    69、胡塞尔的《笛卡尔式的沉思》为何需要一部导读作品?

    70、    首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江湖传闻已久的莱布尼茨是受到《易经》启发才发明了二进制的说法,其实是假的。首先二进制并非莱布尼茨发明,在他之前就有哈利奥特和卡瓦利埃里提到过,莱布尼茨只是重新发现、系统阐释并最终发扬光大了它。然后莱布尼茨是先开始思考二进制后,才看到了传教士带回的《易经》。

    71、从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唯心出发,以理念为世界的第一性,经过理念“自生发”的过程,“生发”了自然,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等等。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仅是“绝对精神”的显现,哲学的发展即是真实世界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产生了真实的世界,可黑格尔哲学大的问题即在于,逻辑上的理念如何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批判黑格尔所说:

    72、此外,《精神现象学》揭示了黑格尔的体系关切,这不仅因为,他在耶拿的时候已经以这种方式来思考;还因为,他在这个时期也感觉到了,无论他要完成的是什么体系,它都需要某种导论,而《精神现象学》就旨在充任这个角色。

    73、而就在黑格尔全力以赴达成这个承诺的时候,拿破仑的军队也包围了耶拿,黑格尔把一部分手稿交给一个邮差,这个人穿越了法国人的战线才赶到班堡的出版商那里。

    74、作为许多伟大哲学家中的一个特例,G.W.F.黑格尔有着起伏不定的影响力。当他1831年去世时,他已是德国哲学的头号人物。然而,他的后继者们立刻分裂成两个对立阵营:右派黑格尔主义者,一个保守的、宗教的阵营;以及黑格尔左派,一个在社会问题上激进的阵营,其中包括了卡尔·马克思。随着双方的争论,黑格尔的星光在德国逐渐暗淡了。但是在19世纪晚期,它曾经在欧洲其他地区以及美国又一次变得引人注目。20世纪的一些欧陆哲学流派深深打上了黑格尔的烙印,例如法国的存在主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但是20世纪的英语哲学界(Anglophonephilosophy)却强烈反对在19世纪晚期支配了各所大学的新黑格尔主义。在说英语的地方(包括美国),黑格尔只能活在旧世纪的乌云下:他的写作风格过于稠密,他的理念抽象至极,他的政治观念和神学都无比可疑。他的作品在英语哲学界里一直被当作是笑话,并且被踢出了受训练的哲学家需要掌握的正典之列。

    75、选自《克尔凯郭尔——丹麦黄金时代的苏格拉底》

    76、作为世界内在本质的“绝对精神”逻辑学阶段的整个概念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概念。它是整个阶段一切逻辑概念的总结,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有机“全体”。绝对理念最真实的本质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作为客体即“理念自身”,是以思想或内容。

    77、伊曼努尔·康德(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岁),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78、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79、艺术表现的普遍需求所以也是理性的需求,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