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金的资料【56句文案集锦】
作者巴金的资料
1、(41) 巴金1982年2月19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3页。
2、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3、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扩展资料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4、他特别提到,巴金故居这些年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积极联动读者,二是做青年论坛,邀请年轻一代参加巴金研讨会,“每个作家都是一个世界,要进入一个世界,不容易的。我们如何把巴金研究提到一个高度——让更多读者和青年人亲近巴金?巴金故居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也让我们对杰出作家的研究,一直处在探索的过程。”
5、我们身处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变局、挑战,海量信息和多元价值让人目不暇接。
6、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每一步都牵动着巴金的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很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一波三折。罗荪1981年6月28日给巴金信上说:“关于文学馆的事,一是中宣部已经批了,同意成立,只是房屋尚需要再作一番努力,打算先租一所房子。”(24)随后,“筹备小组”成立:“日内先建立一个筹备小组,并成立一个三人的小班子,负责做准备工作,如提出部分规划,寻找适当房屋,以便进行工作;……”(25)房屋问题是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巴金曾在文章中为它找不到地方而忧虑,罗荪等人在北京也是多方面想办法:
7、周立民说:“我不知道,有那么多荣誉、头衔、议论、评价乃至传说,加在巴金先生的身上,我们是否还有可能拨开迷雾看清他;我也不清楚,今天的一切是否都是巴金先生想要的。所以,多年来,我总是试图把这个人还原到他当初的环境中,去看他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把他放到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里,去体味他可能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8、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9、关于作家资料馆的事,……我想先写个缘起,请大家签名发起,再拟出个办法来,逐步促其实现,如可能,则在作协理事会上把这建议正式提出来,形成一个决议就更好了。(20)
10、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没有希望,何异江河干涸了流水。
11、1985年3月26日,沉寂已久的北京西郊万寿寺热闹了起来,这一天,中国现代文学馆要在这里举行开馆典礼。各个临时馆舍已修缮完毕,全部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馆内设有书库、报刊库、档案库、手稿照片库、摄影室、复印室等,藏书刊近六万册(本)、照片一千多张、原稿手迹二百余件,并保存了一批作家的录音录像,可谓初具规模。(53)文学界人士夏衍、沙汀、胡风、盛成、周而复、唐弢、林默涵、骆宾基、徐迟、林林、王蒙等和各方面领导二百多人出席了仪式。巴金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有人说这是“一次盛会”,并以“令人难忘”来描述那个场面。其中谈到巴金:“夏衍同志来了。我跟着他拥进了接待室。接待室里灯光闪烁,巴金被摄像师们紧紧地围住,不仅不能同他打招呼,简直挤不进去。我很快地退了出来。”(54)
12、(38) 巴金1981年4月24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6页。
13、(16) 曹禺:《致巴金——响应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日报》1981年4月2日第8版。
14、2月22日 上海款转北京利息款13000元
15、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16、(45) 刘麟:《巴金的最后一件工作》,《文学的怀旧》第138页。
17、关于文学馆的事,我同光年同志研究了,现在领导上还是比较重视,冯文彬同志提议先由北京市拨一所房子作为过渡之用,年过后就需要自己去跑、去催,否则仍然是一纸空文。地方是北京原国际俱乐部(在东交民巷),抓紧一点也许能给,这样可以先有落脚之处,便可着手工作了。叶老的字已经写好了,我将去取来,先把招牌做好挂起来,其他一些准备工作,都将逐渐开始做起来了,还想向各省市文联作协发信请协助搜集有关资料。您有什么意见,望随时示知。(26)
18、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19、“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您感兴趣吗?”(10)这是巴金1980年11月15日给姜德明信中的一句话。随后的几封信中,他们都在谈论此事,巴金表示:“我愿意为它的创办出点力,而且相信肯出力的人一定不少。您觉得怎样?”(11)“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建立这个馆。您看怎样?”(12)渐渐地,设想已进入操作层面的计划:“文学资料馆的事还需要大力鼓吹,我给罗荪写信也提到了。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钱和资料大家捐献吧。”(13)
20、(12) 巴金1981年1月9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0页。
21、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22、值得个旧、值得云南、值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铭记的事,还有1985年应《个旧市文化志》编辑写信请求,巴金将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第一版《砂丁》仅存的孤本,在扉页亲笔写下“赠个旧市文化局”,并签名盖章遥寄个旧珍存!《砂丁》终于回到故乡,并以它当年初生时的文学光芒而燃烧成不熄的经典火炬,世世代代闪耀在个旧矿工和各民族群众的心中!
23、趁自己还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努力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24、(34)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2页。
25、萧乾(1910—1999),记者、作家、翻译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随笔集《人生采访》《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等多种。另有译著《好兵帅克》《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等,有《萧乾全集》和《萧乾译文全集》。
26、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27、《灭亡》既表达了对杜大心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的赞赏,又说出了作者内心对杜大心行为的“反对”态度,还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无比憎恶的心情。在书中,作者写出了一代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反抗、追求和牺牲精神,表现了他们的爱与憎、快乐与痛苦。
28、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29、巴金深情而真诚地写道:“我跟锡城分别后,一晃就是二十年。我得到了‘第二次的解放’,锡城经过十年浩劫也得到了新生……”
30、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31、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32、当时很多有文化眼光的领导的支持是文学馆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
33、巴金在序言中写道:“说《砂丁》是匆忙中的产物,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而且说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在匆忙中写成的,也不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是我仍旧爱这篇小说,就像爱我的其他的作品。因为它和我的别的作品一样,里面也有我的同情,我的眼泪,我的悲哀,我的愤怒,我的绝望。是的,我的绝望,我承认,但这并不是一切。”
34、 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35、(51) 谷苇1983年9月23日发自上海题为《巴金在工作》的电讯,《中国新闻》1983年9月26日。
36、巴金与桂丹华(中)、詹剑峰(右)合影于巴黎,时巴金正创作《灭亡》
37、时光荏苒,我也已垂垂老矣!回忆起曾经哺育自己成长、带领走过青春岁月的这些精神上的导师,不能不满怀着感激的深情。而我又有幸,从一九六三年初次拜识巴金老人,断断续续有所交往,迄今已有整整四十年了。其间,又不断得到他的关爱、教诲,听到过他许多次率性随意的谈话,甚至还有两次长达半个月左右朝夕相处的日子,有意无意深深感受到他处世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的灵魂常常受到冲击,得到洗涤。我想把我的这些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对于人们认识理解这位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真性情、真心灵,可能多少会有一点参考作用。
38、《明我长相忆:走近巴金四十年》悉心记录了作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直至二〇〇三年这四十年间,与巴金面对面的交往过程。巴金晚年创作《随想录》,赴港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积极倡导创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对青年人的挚爱与鼓励,坚持独立思考,桩桩件件、点点滴滴的真实记录,呈现了巴金晚年四十载的经历与状态,被予以完整记录和保存的对话和书信材料则还原了巴金当年的所思、所言、所感。作者以自己的亲历亲见,向世人再现了巴金的真性情、真心灵。
39、这算是我们这次文学之旅的一个起点,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吧!
40、那天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老被扶进会议室,刚一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立刻把右手伸进大衣左侧内壁的口袋里,踌躇了一下,终于掏出一叠钱,向着在身旁落坐的杨犁馆长说:“我最近得到一笔稿费,把它捐给文学馆。”
41、(44) 见巴金1985年12月24日致杨犁信,《巴金全集》第22卷第4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巴金1986年2月1日致杨犁信,同前,第478页。
42、(36) 黄裳:《东单日记续篇》,《珠还记幸》第507-5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5月版。
43、(22) 新华社北京电讯:《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恢复胡风的中国作家协会会籍》,《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4日第4版。
44、(55) 张新亭:《中国现代文学馆昨日开馆》,《北京日报》1985年3月27日。
45、(42) 巴金1982年3月16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4页。
46、彭新琪,1929年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福利会文化馆文艺组组长,《儿童时代》《收获》《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审。著有专著《动画大师万籁鸣》《包身工的眼泪》《巴金的世界——亲情、友情、爱情》《友情依旧》等,1988年曾获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47、“首发上海”系列作为全新的重要板块,将以“上海”“巅峰”“首发”为核心标准,围绕上海题材、上海作者、上海出品的重要作品举办新书首发活动,挑选标准为该作品领域的顶尖作者或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以及有独创性的题材。
48、他的声音是柔和的,动作是迟疑的,仿佛担心对方会拒绝他的好意似的。当他的钱被接受的时候,他显得轻快起来,好像他应邀来文学馆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捐钱。这件大事一办成,他就高兴了。(57)
49、(15) 罗荪:《一项重要的文学建设》,《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50、(20) 罗荪1981年2月1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5—266页。
51、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那些日子,采桑叶的担子就落在父亲的肩上。父亲用很大的桑剪把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52、姜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巴金的呼吁,使得私人间的交流扩展到文学界,作家们纷纷响应这个号召。那又是一个春天,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两篇跟文学馆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另外一篇题为《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姜德明以编者的名义摘选巴金文章中谈文学馆的话,他说:“巴金同志文末提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在他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也曾提及,现摘录如后,以见他的迫切心情。”随后姜德明又组织几位文学界重要人士撰文呼应巴金的主张,臧克家认为“建个文学馆,好”:“今天,读到巴金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举手赞成!”(14)罗荪转达茅盾和其他老作家的看法:“他非常赞成这个建议,并表示要把他全部创作资料提供给文学馆。”“这个倡议,还得到了老一代的作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同志的热烈支持。”(15)曹禺说:“它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这也将是祖国的一个荣誉。”(16)唐弢认为:“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17)
53、(28) 巴金1982年5月13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5页。
54、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d政府的黑暗、腐败。
55、(33)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