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美文网

搜索
  • 您的当前位置: 热美文网 > 句子大全 >

    孟子的故事50字【57句文案集锦】

  • 发布时间:2023-07-05 10:45 编辑:admin 点击:
  • 孟子的故事50字

    1、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2、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3、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明白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4、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5、第二次地方有很多集市,于是孟子就经常跑去模仿那些商人,学习他们经商的手段和说话的方式。孟母一见,觉得不是好地方,便再次搬走。

    6、  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忙它们生长。”(孟子的故事50字)。

    7、我们今天在用的很多成语,有些是不受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它的本义和引申从古到今从没有变化,理解和运用毫无隔阂,如南辕北辙,拔苗助长等;有此成语的今义与本义刚好相反,容易误用,如愚不可及;有些成语则从一开始就深深的带着时代烙印,离开了它原来的时代,用今天的观念去理解和运用,就会费解和闹笑话,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8、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9、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不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还以之教化君王。他以儒者的智慧和担当,向梁惠王阐述了国君应以“义”为先,才能使百姓信服的道理。

    10、有一次孟子又早早的逃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孟母知道他又逃学了。于是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11、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12、(2)解释: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13、孟子不愧是心理大师和语言高手,他只用这样的一个战斗比喻,就轻松的解决了梁惠王一直想不明白的一个难题。“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用得非常的精彩,跑一百步是逃跑,跑五十步也是逃跑,同样做了逃兵,相互就没有谁嘲笑谁的资格。孟子用这个成语隐晦的批评梁惠王的做法与其他国家的君主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大家追求的都是霸道,施行的都是暴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又怎么可以要求别人就民少国弱,自己就可以人多势众呢?

    14、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15、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16、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7、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8、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19、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20、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21、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22、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23、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24、仁政为民。战国时期群雄相争,孟子主张统治者靠道德的力量统治天下,实行仁政,提倡贵民、爱民、保民、养民、教民、乐民等民本思想,强调“法先王”“与民同乐”“推恩”“轻徭薄赋”“养民施教”,然后才可以为民父母。

    25、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26、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7、同时,告诉人们,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百姓,要在做事的时候遵守“义”的原则,尤其是在“义利冲突”时,一定不能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丧失了人的尊严与道义。应该说,孟子的这种“舍生取义”,正是其大我人格的真实写照。

    28、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29、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30、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31、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32、此则小故事启迪有三:其百姓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才能轻易顺从,安居乐业;其明君应致力于不失时节地发展农业生产,努力让老百姓得以温饱。可见,孟子“制民之产”其倡议洵是实事求是伟大之治国方略;其在温饱生计无虞之下,为政者还必须办好教育,严谨教化,不断申明孝悌之大义,令国家、社会充满着入孝出悌之仁爱氛围,努力提高百姓之幸福感。如此,称王就自然不难了。

    33、按照周礼,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进行,战争也是如此。在周朝,礼制是一切活动的规范总则,战争也要依礼而行。古有“五礼”之说,即“吉、凶、宾、军、嘉”,其中的军礼就是指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礼仪制度。那时候的战争,有点类似现在的体育竞赛,是贵族阶层的活动,一切都按规定办事,双方都不能犯规,犯规的一方即使是赢了战斗,也是不光彩的。交战时,要遵守的规则可多了,比如:战争一定要在两国的边疆上进行,叫做“疆场”;参战的人员必须是贵族,最低限度也要有士人的身份,叫做“战士”;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直接上战场的,他们只能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如运输、做饭、喂马和修理等;进攻前要击鼓,鸣金就要收兵,这叫做“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不能搞偷袭暗算,要等对方摆好阵势,才开始发动攻击,这叫“不鼓不成列”;没准备好的一方可以挂起免战牌,要求免战;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老人和小孩,叫“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就非常清楚的体现这些战争的礼仪。

    34、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5、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36、“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孟母教子也是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7、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38、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9、宋朝有个画家叫文兴可,善於画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观察竹子的不同姿态与变化。因而对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宋史·文同传》里说:”当时人们纷纷请他画竹子,送去的绢,堆了一大堆,他有时厌烦地把它们扔在地上。”

    40、表达意思: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41、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42、这类故事大多是寓言,《辞海》这样解释“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今、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43、这是发生在邲之战中的一个小插曲,邲之战又名“两棠之役”,是晋、楚两国继城濮之战后第二次重大较量。城濮之战,楚国服输,晋文公做了中原的霸主;这一次邲之战,楚国取胜,楚庄王成为新的中原霸主。

    44、相比起孟子的措施,梁惠王自称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就不值一提了。难怪他听完孟子的批评和建议后,终于放下姿态说:“寡人愿安承教。”愿意虚心的向孟子请教了。

    45、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46、  一天,他最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向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47、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48、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子,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杼,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经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49、孟子少年时,有一次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50、(1)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51、春秋早期诸侯之间的战争都不是以杀人灭国,扩大地盘为目的。战争的理念是展现自己的实力,争夺霸权,只要有一方愿意服输,甘当小弟,战斗就可以结束。双方签订盟约,胜利的一方班师回朝,失败的一方也继续原来的生活,不割地,不赔款,等到将来有实力时再次挑战。双方交战,都不是以性命相搏,如果发现打不过,向后逃跑就可以了。军礼中有一条规则叫“不逐北”,“北”就是败北,意思是说,敌人败北,逃走了,不能追赶,要追也可以,以五十步为限。跑出了这个距离,就与战斗无任何关系,也不会再有危险。所以按这个规定,五十步真的有资格笑百步,既然走五十步已经安全了,这些胆小鬼还要跑一百步,不是要被人嘲笑了吗?

    52、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53、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54、刚开始的时候,孟子的家在墓地旁边,还是小孩子的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子一起玩耍,他们经常看到大人们到坟墓前去祭祀先人时跪拜痛哭的样子。

    55、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56、不追赶逃跑的敌人,已经是非常的符合礼的规定了,如果胜利的一方还要帮助输的一方逃跑,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左传》就生动的记载这样一个关于帮助战败逃跑的故事。